西南大学(Southwest University)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农业农村部、重庆市共建的重点综合大学,是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现任党委书记李旭锋教授、校长张卫国教授。
学校主体位于重庆市北碚区,坐落于缙云山麓、嘉陵江畔,占地约8295亩,校舍面积187万平方米,绿地率达40%,泱泱校园,宏丽庄重,气象万千,是闻名遐迩的花园式学校,教育部表彰的文明校园。
学校溯源于1906年建立的川东师范学堂,几经传承演变,1936年更名为四川省立教育学院。1950年,四川省立教育学院的教育、国文、外文、史地、数学等系与1940年成立的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合并建立西南师范学院,农艺、园艺和农产制造等系与1946年创办的私立相辉学院等合并建立西南农学院。1985年,两校分别更名为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农业大学。2000年,重庆市轻工业职业大学并入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西南农业大学、四川畜牧兽医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合并组建为新的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农业大学合并组建为西南大学,开启了学校发展崭新篇章。
百余年来,筚路蓝缕,玉汝于成,数代西南大学人以其弘毅坚韧、自强不息的奋斗铸就了"特立西南、学行天下"的大学精神,不断丰富着"含弘光大,继往开来"的校训内涵。
百余年来,学校始终以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为己任,杏坛育人,劝课农桑,积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蕴。一大批名师先贤曾执教于此,春风化雨,躬耕不辍。数十万毕业生从这里走向四面八方,成为民族复兴大业的建设者和各行各业的中坚骨干。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特色鲜明,涵盖了哲、经、法、教、文、史、理、工、农、医、管、艺等12个学科门类,其中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2种专业博士学位、27种专业硕士学位,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27个。
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学校现有43个教学单位,102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9个、重庆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1个。教学资源丰富,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3个、重庆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3门、重庆市一流本科课程167门,有国家级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现有在校学生50000余人,其中普通本科生近40000人,硕士、博士研究生14000余人,留学生近2000人。
学校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3162人,其中教授771人、副教授1315人,博士生导师540人、硕士生导师1691人。现有国家级人才121人次,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海外院士5人,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1人。另有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
学校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或农业部重点实验室10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个、"111计划"创新引智基地6个、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2个、农业农村部科学观测实验站1个、自然资源部野外基地2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重庆市重点实验室21个、重庆市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8个、国家级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分中心1个、重庆市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2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等中央部委社科研究基地6个、与中央部委相关司局共建社科研究平台4个、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3个,重庆市新型智库(含培育)4个。目前学校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十三五"期间,学校科研经费总量达到36.9亿元,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国家重大文化工程项目等260项,获得授权专利1524项,育成动植物新品种99个,出版专著600余部。获教育部普通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19项,重庆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省级奖130余项。
学校注重发挥自身优势,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开展校地合作、定点扶贫和对口支援工作。坚持"立足重庆、面向西南,服务全国",与重庆、四川、云南、贵州、江苏、山东等省市77个地、市、县建立了校地战略合作关系,与国内54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与21个省、市800余个行政事业单位和900多家企业开展了有效的项目合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中与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县校合作,受到广泛好评,被誉为产学研有效结合的"石柱模式",入选全国高校产学研合作十大优秀案例。
学校积极推进国际化进程,与美、加、泰、日、韩、越、澳、俄等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9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建有1个中外合作办学非独立法人机构,6个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项目,13个国际联合科研实验室,7个海外国际中文教育机构,1个境外办学平台。
历经百余年的磨砺和发展,今天的西南大学正秉承"含弘光大、继往开来"的校训,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全面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建设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努力奋斗。
学校位于重庆市国家级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著名风景旅游区——北碚。前临逶迤蜿蜒的嘉陵江,背靠重峦叠翠、温泉汩汩的缙云山国家森林公园。校园环境优美、绿树成荫、百花飘香,是教育部命名的“文明校园”,更是莘莘学子求学成才的理想园地。
东华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秉承“崇德博学、砺志尚实”的校训,不断开拓奋进,已发展成为以纺织、材料、设计为优势,特色鲜明的多科性、高水平大学。
学校的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12年实业家张謇创办的纺织染传习所。1951年建校,时名华东纺织工学院。1960年,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81年,成为中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大学之一。1985年,更名为中国纺织大学。1998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1999年,更名为东华大学。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学校地处中国上海,现有松江校区、延安路校区和新华路校区,占地面积近2000亩,校舍总建筑面积83万余平方米。学校是“上海市花园单位”和“上海市文明校园”。松江校区是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学校全校教职工2320人,专任教师1416人,其中专职院士2人,兼职院士14人,万人计划、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高层次人才50余人,其他高级职称教师900余名。全校本科生14244人,硕士研究生6627人,博士研究生1265人,学历留学生705人。
学校现设有17个学院(部),拥有6个博士后流动站、1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7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类别、59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文学、法学、历史学、教育学九大学科门类。纺织科学与工程保持国内领先,获评A+学科。化学、工程学、数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生物与生化7个学科入围ESI世界前1%。设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5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7个上海高校一流学科,1个上海高校Ι类高峰学科。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个省部级科研平台,2个国家“111”引智基地以及国家大学科技园。
学校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坚持“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培养基础宽厚、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学校积极建设“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构建本科生“分层教学、分流培养、多元成才、人人成才”的培养体系,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新世纪以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8项。拥有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0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8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积极构建一流研究生培养机制,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获评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2个,首批进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获评“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院校”。东华学子近三年获得国内外学科竞赛、文体比赛冠军、金奖或一等奖共240余项,充分彰显学生的创造力。女足获全国冠军,学校进入“中国高校体育竞赛榜”前20名。学校全面推进双创教育,获评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学校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荣获金奖。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6%,薪资位于中国高校毕业生薪酬指数排名16-21位,学生自主创业人数超过420人。建校至今,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26万余人,毕业生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和栋梁。
学校坚持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办学特色,承接国家重大科研任务,支撑国家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等战略需求。新世纪以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31项。大批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重大建筑工程、环境保护等领域,为“天宫”“天舟”“北斗”“天通”“嫦娥”做出贡献。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获评“优秀”,获批建设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国家先进印染技术创新中心、民用航空复合材料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建立海派时尚设计及价值创造协同创新中心、城市创意经济与创新服务研究基地、东华大学纺织行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发展研究中心等,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和上海时尚之都、设计之都建设。
学校大力推进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学校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重要倡议,联合18个国家33所纺织特色高校成立“一带一路”世界纺织大学联盟。学校与全球100多所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及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获批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在肯尼亚莫伊大学建立世界首家纺织服装特色的莫伊大学孔子学院。与爱丁堡大学合作创办东华大学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培养国际一流时尚创意人才。
面向未来,东华大学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双一流”建设,全力服务国家和上海市的战略需求,为实现“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有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而不懈奋斗!
东华大学帮困助学制度简介
东华大学高度重视困难学生助学工作,坚持助困育人,建立了帮困助学体系和助困育人机制。2003年2月,学校的帮困助学岗被评为上海市“红旗文明岗”。
学校的帮困助学体系主要包括:
1、国家助学贷款。国家规定困难学生可申请每人每年6000元的贷款,毕业后1至2年后开始还款,六年内还清。在校期间利息由财政补贴,毕业后由学生自负。
2、勤工助学。学校鼓励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参与合法的勤工助学活动,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进行自我解困。学校特别重视困难学生的岗位资助工作,优先安排困难学生参与勤工助学活动。
3、国家奖助学金和上海市政府奖助学金。是由中央政府和上海市政府为家庭经济困难、品学兼优的学生提供的无偿资助。国家奖学金为每人每年4000元,国家助学金每月150元(每年按10个月发放)。上海市政府奖学金为3000元/人,上海市政府助学金为每月150元(每年按10个月发放)。每年按有关政策进行调整和发放。
4、人民奖学金。人民奖学金分为东华大学奖学金和十余项旨在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单项奖学金,获奖面20%左右。
5、社会奖(助)学金。由知名企业和知名人士、校友设立的奖(助)学金。目前,共59项,包括1000万的恒逸助学基金和1000万的周华盛助学基金。2006年受益学生700余名,最高金额10000元/年。
6、专项助学金。从03年起设立了民族班特困学生助学金(一等5000元,二等4000元,三等3000元),受益面达45%。
7、学费补助。对家庭特困的学生视困难程度给予学费补助。
8、校内助困贷款。学校从2004年起推出了校内助困的贷款制度。凡一、二年级困难学生可申请无息的校内助困贷款,每人每年最高2000元。
9、临时困难资助。对出现临时困难的学生,学校及时给予适当补助,帮助学生度过难关。
10、冬令补助。学校在寒假放假前,发放一定额度的补贴,用于资助困难学生购买冬衣等物品。
11、推行技能帮困。坚持对家庭困难学生和民族班学生免费进行计算机、英语等能力的培训,以增强困难学生的勤工助学上岗能力。
12、结对关爱行动。“走进困难家庭,情暖学子心”已成为我校帮困的一项例行工作。学校各级教工党支部,积极开展“结对子”活动,给予困难学生经济和学业上的指导,使学生能感受到学校的温暖,老师的关心。
13、畅通绿色通道。家庭经济困难,暂时无法缴齐学费的学生在入学报到时,可以申请办理学费缓交手续,学校给予办理入学相关手续。
14、慈善爱心屋。接受社会、企事业单位、个人的现金实物捐赠后,对接受的捐赠物品进行整理、清洗、消毒等管理工作,将捐赠物品发放给经过学校困难认定的贫困学生。并专设“图书角”,接受校内外捐助的图书、杂志、电子读物等物资;教辅类图书发放给贫困学;非教辅类图书、杂志、电子读物等供贫困学生借阅。
学校在帮困的同时,坚持重在育人,建立了助困育人机制。主要建立五项制度:
1.实行困难认定制度。学校规定,凡在籍、注册的全日制本科生,家庭经济困难,且品德优良,学业成绩合格者,可在学校规定时间内提出困难认定申请,经学校认定后按困难程度享受相关帮困政策。
2、推行助学贷款信用承诺制度。学校规定,凡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必须进行书面信用承诺。学校每年组织申贷学生进行信用承诺宣誓仪式。
3、推行社会公益活动承诺制度。学校规定受助学生必须参加50—100学时的社会公益劳动。2002年起,学校成立了“东华大学社会公益服务队”,2006年更名为“东华大学阳光服务队”。四年多来,获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4、实行红绿卡持卡上岗补贴制度。根据学生困难程度不同,为困难学生办理红、绿卡。学校鼓励持有红绿卡的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勤工助学活动,使学生通过勤工助学上岗,获得合法收入。对持有红、绿卡上岗的学生,学校给予一定的上岗补贴。
     5、实行国家、上海市政府奖(助)学金、学费补助追回的制度。对获得国家、上海市政府奖(助)学金、学费补助的学生,若被发现弄虚作假或违反校纪校规,学校将全额追回已经发放的资助金。 

东华大学通信工程和服装与服饰设计(纺织品艺术设计方向)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通信工程和服装与服饰设计(纺织品艺术设计方向)在上海往年的录取分数线,通信工程就业前景和服装与服饰设计(纺织品艺术设计方向)就业前景,通信工程专业介绍和服装与服饰设计

东华大学通信工程和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艺术设计方向)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通信工程和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艺术设计方向)在上海往年的录取分数线,通信工程就业前景和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艺术设计方向)就业前景,通信工程专业介绍和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

东华大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和服装与服饰设计(中英合作)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和服装与服饰设计(中英合作)在上海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就业前景和服装与服饰设计(中英合作)就业前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介绍和服装

东华大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和服装与服饰设计(中日合作)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和服装与服饰设计(中日合作)在上海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就业前景和服装与服饰设计(中日合作)就业前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介绍和服装

东华大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和服装与服饰设计(纺织品艺术设计方向)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和服装与服饰设计(纺织品艺术设计方向)在上海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就业前景和服装与服饰设计(纺织品艺术设计方向)就业前景,光

东华大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和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艺术设计方向)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和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艺术设计方向)在上海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就业前景和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艺术设计方向)就业前景,光电信息

东华大学教育技术学(媒体制作与传播)和服装与服饰设计(中英合作)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教育技术学(媒体制作与传播)和服装与服饰设计(中英合作)在上海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教育技术学(媒体制作与传播)就业前景和服装与服饰设计(中英合作)就业前景,教

东华大学教育技术学(媒体制作与传播)和服装与服饰设计(中日合作)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教育技术学(媒体制作与传播)和服装与服饰设计(中日合作)在上海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教育技术学(媒体制作与传播)就业前景和服装与服饰设计(中日合作)就业前景,教

东华大学教育技术学(媒体制作与传播)和服装与服饰设计(纺织品艺术设计方向)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教育技术学(媒体制作与传播)和服装与服饰设计(纺织品艺术设计方向)在上海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教育技术学(媒体制作与传播)就业前景和服装与服饰设计(纺

东华大学教育技术学(媒体制作与传播)和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艺术设计方向)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教育技术学(媒体制作与传播)和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艺术设计方向)在上海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教育技术学(媒体制作与传播)就业前景和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