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业名称 | 年份 | 类型 | 青岛理工大学 (最高/最低分) |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最高/最低分) |
|---|---|---|---|---|
| 土木工程 | 2021 | 综合 | -/495(普通类一段) | -/495(普通类一段) |
| 土木工程(中外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 | 2021 | 综合 | -/492(普通类一段) | -/495(普通类一段) |
| 土木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 2020 | 综合 | -/505(普通类一段) | -/507(普通类一段) |
| 土木工程 | 2020 | 综合 | -/502(普通类一段) | -/507(普通类一段) |
| 土木工程 | 2019 | 理科 | -/546(本科批) | -/495(本科批) |
| 土木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 2019 | 理科 | -/510(本科批) | -/495(本科批) |
| 土木工程 | 2019 | 理科 | -/485(本科批) | -/495(本科批) |
| 土木工程 | 2018 | 理科 | -/550(本科批) | -/550(本科批) |
| 土木工程 | 2018 | 理科 | -/484(本科批) | -/550(本科批) |
| 土木工程 | 2017 | 理科 | -/546(本科批) | -/541(本科批) |
| 土木工程 | 2017 | 理科 | -/486(本科批) | -/541(本科批) |
| 专业名称 | 年份 | 类型 | 青岛理工大学 (最高/最低分) |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最高/最低分) |
|---|---|---|---|---|
| 土木工程 | 2019 | 理科 | -/574(本科一批) | -/531(本科一批) |
| 土木工程 | 2018 | 理科 | -/572(本科一批) | -/539(本科一批) |
| 土木工程 | 2017 | 理科 | -/549(本科一批) | -/518(本科一批) |
该专业起源于1931年“青岛礼贤中学”商业土木科,1978年改升为建筑工程本科专业,1998年将建筑工程和交通土建工程等专业合并为土木工程专业,2005年获得结构工程博士授予权,并获得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2009年获批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10年获批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13年获批山东省协同创新中心。土木工程专业建设成效显著,先后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项目、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项目资助,《钢结构设计》、《土木工程材料》获批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还先后建成了5门省级精品课程,6门校级精品课程。近年来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0余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0项,承担了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以上纵向课题300余项,科研促进教学成果显著,实现了教学、科研与技术服务的良性互动。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山东 | 土木工程(临沂校区) | 综合 | 普通类一段 | 普通类 | 495 |
| 土木工程(中外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 | 中外合作办学 | 492 | |||
| 四川 | 土木类(包含专业:土木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智能建造)(认同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加分项目,但分值最高20分)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28 |
| 重庆 | 土木工程(中外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 | 物理类 | 本科批 | 中外合作办学 | 532 |
| 海南 | 土木类(包含专业土木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智能建造) | 综合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75 |
| 广西 | 土木类(在嘉陵江路校区办学,包含专业:土木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智能建造)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481 |
| 广东 | 土木类(非定向)(081001.土木工程+081005.城市地下空间工程+081008.智能建造)(办学地点:嘉陵江路校区)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56 |
| 江西 | 土木类(土木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智能建造)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54 |
| 福建 | 土木类(含土木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智能建造)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51 |
| 土木工程((中外合作办学)高收费专业)(中外合作办学) | 中外合作办学 | 523 | |||
| 安徽 | 土木类(含土木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智能建造)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61 |
| 上海 | 土木类(含土木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智能建造专业)(在嘉陵江路校区) | 综合 | 本科批 | 普通类 | 443 |
| 黑龙江 | 土木类(土木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智能建造) | 理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495 |
| 吉林 | 土木类(土木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智能建造) | 理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484 |
| 辽宁 | 土木类(土木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智能建造)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62 |
| 山西 | 土木类(包含专业土木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智能建造)(办学地点嘉陵江路校区) | 理科 | 本科一批B段 | 普通类 | 524 |
| 河北 | 土木工程(中外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 | 物理类 | 本科批 | 中外合作办学 | 534 |
| 天津 | 土木类(土木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智能建造)(嘉陵江路校区) | 综合 | 本科批A段 | 普通类 | 566 |
| 北京 | 土木类(学费待定,含土木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智能建造)(专业办学地点嘉陵江路校区) | 综合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03 |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土木 工程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能胜任房屋建筑、道路、桥梁、隧道等各类土木工程的技术与管 理工作,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宽广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一定的国 际视野,能面向未来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力学、结构、施工、工程项目管理与经济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 基本知识,接受力学分析、结构设计、施工技术与工程管理、文字图纸表达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 握在土木工程项目勘察、设计、施工、管理、教育、投资和开发、金融与保险等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 工作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熟悉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了解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掌握工程经济、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掌握一门外语;
2.了解物理、信息科学、工程科学、环境科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趋 势和应用前景,掌握数学和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
3.掌握工程材料的基本性能和选用原则,掌握工程测绘和工程制图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掌握工程结构选型、构造、计算原理和设计方法,掌握工程结构CAD和其他软件应用技 术,掌握土木工程施工的一般技术、过程、组织和管理以及工程检测和试验基本方法;
5.了解本专业的有关法规、规范与规程,了解给水与排水、供热通风与空调、建筑电气等相 关知识,了解土木工程机械、交通、环境的一般知识以及本专业的发展动态和相近学科的一般 知识。
6.具有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查询资料、获取信息、拓展知识领域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7.具有应用语言、图表和计算机技术等进行工程表达和交流的基本能力;
8.掌握至少一门计算机高级编程语言并能解决一般工程问题,具有计算机、常规工程测试 仪器的运用能力;
9.具有综合运用知识进行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的能力;
10.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能力。
主干学科:力学、土木工程。
核心知识领域:力学原理和方法、专业技术相关基础、工程项目经济与管理、结构基本原理、 施工原理和方法、计算机应用技术。
核心课程示例:
示例一:工程力学(1 19学时)、结构力学(102学时)、流体力学(34学时)、土力学(34学 时)、弹性力学(34学时)、土木工程材料(34学时)、土木工程概论(17学时)、工程地质(34学 时)、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68学时)、测量学(51学时)、土木工程法规(17学时)、工程概预算与 招投标(34学时)、荷载与结构设计原则(17学时)、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68学时)、钢结构基本 原理(43学时)、基础工程设计原理(51学时)、土木施工工程学(43学时)、结构全寿命维护(34 学时)。
示例二:理论力学(48学时)、材料力学(64学时)、结构力学(80学时)、流体力学(24学 时)、土力学(40学时)、土木工程材料(32学时)、土木工程概论(16学时)、工程地质(24学时)、 工程制图(40学时)、测量学(32学时)、土木工程试验(36学时)、工程经济与管理(24学时)、工 程监理概论(24学时)、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64学时)。钢结构基本原理(32学时)、基础工程 (32学时)、土木工程施工(32学时)、施工组织设计(32学时)。
示例三:理论力学(80学时)、材料力学(80学时)、结构力学(96学时)、水力学(32学时)、 土力学(40学时)、土木工程材料(64学时)、土木工程概论(16学时)、工程地质(24学时)、画法 几何及土建制图(80学时)、土木工程测量(48学时)、结构实验与检测(48学时)、工程项目管理 (24学时)、建设工程法规(24学时)、建设工程经济(24学时)、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24学时)、 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72学时)、钢结构基本原理(48学时)、基础工程(40学时)、土木工程施工 技术(56学时)、土木工程施工组织(24学时)。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实验、实习、设计和社会实践以及科研训练等形式。实验包括基础实 验、专业基础实验和专业及研究性实验3个环节;实习包括认识实习、课程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 实习4个环节;设计包括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2个环节。
主要专业实验:材料力学实验、流体力学实验、土木工程材料实验、结构基本构件实验、土力 学实验、土木工程测试技术、土木工程专业实验(结合专业课程)。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山东 | 土木工程(临沂校区) | 综合 | 普通类一段 | 普通类 | 495 |
| 土木工程(中外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 | 中外合作办学 | 492 | |||
| 四川 | 土木类(包含专业:土木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智能建造)(认同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加分项目,但分值最高20分)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28 |
| 重庆 | 土木工程(中外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 | 物理类 | 本科批 | 中外合作办学 | 532 |
| 海南 | 土木类(包含专业土木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智能建造) | 综合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75 |
| 广西 | 土木类(在嘉陵江路校区办学,包含专业:土木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智能建造)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481 |
| 广东 | 土木类(非定向)(081001.土木工程+081005.城市地下空间工程+081008.智能建造)(办学地点:嘉陵江路校区)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56 |
| 江西 | 土木类(土木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智能建造)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54 |
| 福建 | 土木类(含土木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智能建造)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51 |
| 土木工程((中外合作办学)高收费专业)(中外合作办学) | 中外合作办学 | 523 | |||
| 安徽 | 土木类(含土木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智能建造)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61 |
| 上海 | 土木类(含土木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智能建造专业)(在嘉陵江路校区) | 综合 | 本科批 | 普通类 | 443 |
| 黑龙江 | 土木类(土木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智能建造) | 理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495 |
| 吉林 | 土木类(土木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智能建造) | 理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484 |
| 辽宁 | 土木类(土木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智能建造)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62 |
| 山西 | 土木类(包含专业土木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智能建造)(办学地点嘉陵江路校区) | 理科 | 本科一批B段 | 普通类 | 524 |
| 河北 | 土木工程(中外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 | 物理类 | 本科批 | 中外合作办学 | 534 |
| 天津 | 土木类(土木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智能建造)(嘉陵江路校区) | 综合 | 本科批A段 | 普通类 | 566 |
| 北京 | 土木类(学费待定,含土木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智能建造)(专业办学地点嘉陵江路校区) | 综合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03 |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土木 工程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能胜任房屋建筑、道路、桥梁、隧道等各类土木工程的技术与管 理工作,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宽广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一定的国 际视野,能面向未来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力学、结构、施工、工程项目管理与经济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 基本知识,接受力学分析、结构设计、施工技术与工程管理、文字图纸表达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 握在土木工程项目勘察、设计、施工、管理、教育、投资和开发、金融与保险等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 工作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熟悉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了解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掌握工程经济、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掌握一门外语;
2.了解物理、信息科学、工程科学、环境科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趋 势和应用前景,掌握数学和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
3.掌握工程材料的基本性能和选用原则,掌握工程测绘和工程制图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掌握工程结构选型、构造、计算原理和设计方法,掌握工程结构CAD和其他软件应用技 术,掌握土木工程施工的一般技术、过程、组织和管理以及工程检测和试验基本方法;
5.了解本专业的有关法规、规范与规程,了解给水与排水、供热通风与空调、建筑电气等相 关知识,了解土木工程机械、交通、环境的一般知识以及本专业的发展动态和相近学科的一般 知识。
6.具有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查询资料、获取信息、拓展知识领域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7.具有应用语言、图表和计算机技术等进行工程表达和交流的基本能力;
8.掌握至少一门计算机高级编程语言并能解决一般工程问题,具有计算机、常规工程测试 仪器的运用能力;
9.具有综合运用知识进行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的能力;
10.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能力。
主干学科:力学、土木工程。
核心知识领域:力学原理和方法、专业技术相关基础、工程项目经济与管理、结构基本原理、 施工原理和方法、计算机应用技术。
核心课程示例:
示例一:工程力学(1 19学时)、结构力学(102学时)、流体力学(34学时)、土力学(34学 时)、弹性力学(34学时)、土木工程材料(34学时)、土木工程概论(17学时)、工程地质(34学 时)、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68学时)、测量学(51学时)、土木工程法规(17学时)、工程概预算与 招投标(34学时)、荷载与结构设计原则(17学时)、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68学时)、钢结构基本 原理(43学时)、基础工程设计原理(51学时)、土木施工工程学(43学时)、结构全寿命维护(34 学时)。
示例二:理论力学(48学时)、材料力学(64学时)、结构力学(80学时)、流体力学(24学 时)、土力学(40学时)、土木工程材料(32学时)、土木工程概论(16学时)、工程地质(24学时)、 工程制图(40学时)、测量学(32学时)、土木工程试验(36学时)、工程经济与管理(24学时)、工 程监理概论(24学时)、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64学时)。钢结构基本原理(32学时)、基础工程 (32学时)、土木工程施工(32学时)、施工组织设计(32学时)。
示例三:理论力学(80学时)、材料力学(80学时)、结构力学(96学时)、水力学(32学时)、 土力学(40学时)、土木工程材料(64学时)、土木工程概论(16学时)、工程地质(24学时)、画法 几何及土建制图(80学时)、土木工程测量(48学时)、结构实验与检测(48学时)、工程项目管理 (24学时)、建设工程法规(24学时)、建设工程经济(24学时)、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24学时)、 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72学时)、钢结构基本原理(48学时)、基础工程(40学时)、土木工程施工 技术(56学时)、土木工程施工组织(24学时)。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实验、实习、设计和社会实践以及科研训练等形式。实验包括基础实 验、专业基础实验和专业及研究性实验3个环节;实习包括认识实习、课程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 实习4个环节;设计包括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2个环节。
主要专业实验:材料力学实验、流体力学实验、土木工程材料实验、结构基本构件实验、土力 学实验、土木工程测试技术、土木工程专业实验(结合专业课程)。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土木工程
河南省特色专业、河南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专业特色:本专业办学历史悠久,办学实力雄厚,通过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专业评估。本学业培养的学生专业知识扎实、实践和创新能力强。
培养目标:本专业系统讲授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经过工程师的基本训练,能胜任房屋建筑、桥梁、隧道等各类工程的技术与管理工作,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在有关土木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管理、教育、投资和开发、金融与保险等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就业去向:房屋建筑和桥梁工程等土木工程相关的施工、建造、管理等部门,设计院所,科研部门,高等学校,房地产公司等。
本科,学制四年;专升本,学制两年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河南 | 土木工程(花园校区)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50 |
| 土木工程(岩土工程及地下建筑)(龙子湖校区) | 548 | ||||
| 土木工程 | 518 | ||||
| 四川 | 土木工程(岩土工程及地下建筑)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46 |
| 土木工程(认同并全部执行四川省少数民族加分项目和分值) | 543 | ||||
| 重庆 | 土木工程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46 |
| 土木工程(岩土工程及地下建筑) | 543 | ||||
| 海南 | 土木工程 | 综合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65 |
| 广西 | 土木工程(岩土工程及地下建筑)(5500元/年,在龙子湖校区办学)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17 |
| 土木工程(5500元/年,在花园校区办学) | 516 | ||||
| 湖南 | 土木工程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45 |
| 土木工程(岩土工程及地下建筑) | 545 | ||||
| 山东 | 土木工程 | 综合 | 普通类一段 | 普通类 | 535 |
| 土木工程(中外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 | 中外合作办学 | 495 | |||
| 江西 | 土木工程(岩土工程及地下建筑)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43 |
| 土木工程 | 542 | ||||
| 福建 | 土木工程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22 |
| 安徽 | 土木工程(岩土工程及地下建筑)(5500元/年)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43 |
| 土木工程 | 542 | ||||
| 浙江 | 土木工程 | 综合 | 平行录取一段 | 普通类 | 549 |
| 江苏 | 土木工程(花园校区)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10 |
| 黑龙江 | 土木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460 |
| 土木工程(中外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 | 本科二批A段 | 中外合作办学 | 402 | ||
| 吉林 | 土木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 理科 | 本科二批A段 | 普通类 | 436 |
| 辽宁 | 土木工程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48 |
| 土木工程(中外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 | 中外合作办学 | 473 | |||
| 内蒙古 | 土木工程(岩土工程及地下建筑)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412 |
| 土木工程 | 408 | ||||
| 土木工程(中外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 | 中外合作办学 | 370 | |||
| 山西 | 土木工程(岩土工程及地下建筑) | 理科 | 本科一批B段 | 普通类 | 508 |
| 土木工程 | 506 | ||||
| 河北 | 土木工程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48 |
| 土木工程(岩土工程及地下建筑) | 541 | ||||
| 土木工程(中外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 | 中外合作办学 | 503 | |||
| 天津 | 土木工程(花园校区) | 综合 | 本科批A段 | 普通类 | 535 |
青岛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土木建筑、机械制造、环境能源学科特色鲜明,理工经管文法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是国家首批地方高校“111计划”建设单位、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山东省重点建设的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山东省首批高水平大学“强特色”建设高校。
学校创建于1952年,先后隶属原重工业部、原冶金工业部,1998年划转山东省领导,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管理体制。先后历经山东冶金学院、青岛建筑工程学院时期,2004年更名为青岛理工大学。1960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93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05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
学校现辖市北、黄岛、临沂三个校区,占地面积约217.15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约110.68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约260.1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约5.63亿元。
学校拥有本科、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涵盖理工经管文法艺等7大学科门类,拥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专业博士授权学科点,2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个专业硕士学位点,63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34335人。土木工程获批省高峰学科、机械工程获批省优势特色学科。工程学ESI全球排名前1%;12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3个专业入选山东省一流专业建设点。学校拥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国家111计划)、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等5个国家级教学科研平台,拥有教育部、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29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和4个协同创新中心。
学校现有教职工2515人,其中专任教师171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814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897人。有全职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俄罗斯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3人,英国皇家学会工艺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级工程人才等10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优青等7人,其他国家级高层次人才33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省级人才68人。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国(境)外90余所知名高校建立了校际交流和合作关系,获批4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国内254个地方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领域全方位合作。
学校坚守初心使命,建校60余年来,为国家培养了24万名科学工程技术和管理方面的人才,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和用人单位满意度始终位列省内高校前茅;服务国家战略,一批攻关研究成果应用于高原列车、C919大飞机、北京冬奥会、探月工程、天问一号等重大项目;助推山东省产业高质量发展,在胶东国际机场、沿海高铁、跨海大桥、海底隧道等重大工程建设中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
学校履行社会责任,支持沂蒙革命老区发展,2006年设立临沂校区,设置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现有在校生8588人,累计培养各类人才27558人,为革命老区发展做出了理工贡献,体现了理工担当。
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百折不挠、刚毅厚重、勇承重载”理工精神,坚持特色发展、内涵发展、创新发展,高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立足山东、面向全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站在新的历史方位,理工人正肩负新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向着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奋勇前进。
现任领导:
姓名
职位
王亚军
党委书记
谭秀森
党委副书记、校长
李国华
党委副书记
杨兴昌
党委副书记
齐德义
党委常委、副校长
尹东峰
党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察专员
王在泉
党委常委、副校长
沈文青
党委常委、副校长
张凯
党委常委、副校长
李长河
党委常委、副校长
金祖权
副校长
陈伟
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
郭建锋
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王维
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师资概况:
现有教职工2515人,其中专任教师171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814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897人。有全职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俄罗斯工程院和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英国皇家学会工艺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5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级创新领军人才3人,“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项目负责人2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5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国家级青年人才5人,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11人,当代中国百名建筑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中科院优秀百人1人,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1人,泰山学者特聘专家8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3人,省杰青4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人选2人,省级教学名师13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10人,省优青4人等。
无特殊政策
1、学校设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校长奖学金、校董会奖学金、新生奖学金、社会奖学金、宝钢奖学金、宗倬章先生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建有一整套完善的“奖、贷、助、补、减”资困助学体系,通过奖学金、困难补助、减免学费、勤工助学、国家助学贷款等方式帮助贫困学生。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建有花园校区(河南省郑州市北环路36号,占地面积555亩)、龙子湖校区(河南省郑州市金水东路136号,占地面积1780亩),江淮校区(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龙池大道236号,占地面积1500亩)正在建设,是水利部与河南省共建、以河南省管理为主的高校,是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建设高校,是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首批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首批具有海外留学生招生资格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是教育部确定的“金砖国家网络大学”中方高校牵头单位。学校起源自1951年创建于北京的中央人民政府水利部水利学校,1954年更名为水利部北京水利学校。1958年北京水力发电学校、北京水力发电函授学院并入,成立北京水利水电学院。1969年迁至河北省磁县岳城水库办学,1971年更名为河北水利水电学院。1977年迁至河北省邯郸市办学,1978年更名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1990年迁至河南省郑州市办学,2000年由水利部主管划转河南省管理,实行省部共建。2009年水利部与河南省政府签署共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战略协议。2013年更名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缘水而生、因水而存、籍水而兴,伴随着新中国水利水电建设事业而发展壮大。学校曾多次搬迁、数易校址,历经多年边建校、边搬迁、边办学的艰苦卓绝历程,从北京辗转至河北,再南下河南,始终坚守治水兴国之初心使命,坚持水利水电特色之办学传承,弘扬新时代水利精神,以“勤奋、严谨、求实、创新”为校训,以服务国家水利水电事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筚路蓝缕、艰苦奋斗、矢志不移,形成了“育人为本、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和“情系水利、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学校设有水利学院、电力学院、水资源学院等24个教学单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研究院、水文化研究中心、岩土工程与水工结构研究院、中德资源环境与地质灾害研究中心等169个研究机构。水利部水务研究培训中心、水利部电大开放教育办公室、水利行业监管研究中心、教育部青少年法治教育中心、河南省青少年法治教育及依法治校研究中心、河南河长学院、河南省高校网络思政中心、河南省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中心、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与修复研究基地、河南省生态环境干部培训基地、郑东新区智慧岛大数据人才培养基地等设在学校。学校先后入选首批国家水情教育基地、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水利部“强监管”人才培养基地和服务“一带一路”人才培养基地成员单位等。学校以国家“双一流”建设和河南省高校分类发展为契机,立足中部,面向全国,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巩固提升人才培养核心地位和本科教育基础地位,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大力拓展国际交流合作,为国家战略实施、新时代水利水电事业和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科技和智力支撑服务。
学科专业布局合理。经过70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已成为以水利水电为特色,工科为主干,理、工、管、农、经、文、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大学。现有65个全日制本科招生专业,包括10个国家级、省级卓越计划建设专业(基地),15个国家级、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7个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5个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拥有14个省级一级重点学科,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授权领域。
人才培养成绩斐然。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港澳台地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和硕士博士研究生、外国留学生33000余人。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45余万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包括国家部委部长、武警水电部队将军和省部级领导近20名,全国道德模范获得者吴新芬,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优秀大学生等十余项荣誉称号的孟瑞鹏烈士,“雨果奖”、“全球华语科幻文学最高成就奖”获得者刘慈欣,中国蓝天救援队队长安少华,欧洲科学院院士、世界科学院奖获得者刘俊国,海外学者、澳大利亚工程师协会最高级别会员张晓军,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高玉生等海内外各领域杰出校友,彰显了学校“下得去,吃得苦,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人才培养特色和“为人朴实,基础扎实,工作务实,作风踏实”的毕业生品牌形象。
师资队伍不断壮大。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大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力度,现有教职工2500余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80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900余人;双聘院士、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全国模范教师等国家级人才及河南省优秀专家、学术技术带头人、教学名师、模范教师和优秀教师等省级人才80余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6人。
科学研究成果丰硕。“十三五”期间,学校主持参与各类科研项目1700多项,其中:主持参与国家级项目160多项,包含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140多项;主持省部级项目380多项,累计到账经费6亿余元。发表SCI、EI、 CSSCI等期刊高质量学术论文近2000篇,出版学术专著1000余部。工程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获各级各类科研奖励480多项,其中: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160余项,2019年、2020年连续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获奖层次和数量稳居河南省高校前列。学校获批黄河流域水资源高效利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是河南省首个服务黄河国家战略实施的国家级科研平台;拥有河南省岩土力学与结构工程重点实验室、河南省水利环境模拟与治理重点实验室、河南省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及防灾减灾国际联合实验室、水利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河南省工程实验室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45项(含河南省杰出外籍科学家工作室1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河南省黄河生态文明外译与传播研究中心等国家和地方智库6个,河南省区域“水—土—碳”耦合效应与生态安全、河南省水资源高效利用与防灾减灾等省级科技创新团队20个。
社会服务成效显著。学校主动适应新时代治水主要矛盾新变化和生态建设新要求,积极参与重要水事活动为国家战略实施、水利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决策咨询、科技服务、人才支持、人员培训、工程监理等,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多年来,学校为水利水电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培训专业技术管理人才30余万人,其中培训监理人员7余万人;河南河长学院培训省内外各级河(湖)长8000余人,助推河(湖)长制深入发展;连续举办承办“全国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培训班”、“水务工作培训班”等。学校承担的“地坑院”项目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汶川地震后,学校选派10名专家,高质量指导完成了救灾一线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成为江油市重建样板工程之一;承担的“引汉济渭工程三河口水利枢纽施工期监控管理智能化项目”成为水利部“智慧水利”示范项目;受水利部委托作为第三方,承担全国31个省市全面推行河(湖)长制评估工作;与开封市兰考县开展“结对帮扶”,助力周口市鹿邑县等地打赢脱贫攻坚战。
学校积极服务国家和地方水利重大需求,深度参与黄河治理、南水北调工程运行治理、河南省“四水同治”、节水行动、防洪抗旱、河湖治理、乡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地质灾害防治、水利行业强监管等,围绕水资源、水灾害、水安全、水治理、水生态、水环境和智慧水利等领域,开展关键问题研究和特色智库建设,为国家战略、区域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支撑和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以来,学校发起成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院”“河南省黄河生态文明外译与传播研究中心”,获批9个有关黄河问题的平台和人文社科基地,开展黄河重大关键问题研究,参与承担三门峡等沿黄地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编制。校属企业河南华北水利水电监理有限公司参编了《水利施工监理规范》(SL288-2014),承担的东江-深圳供水工程获广东省科技进步特等奖和国家优质工程奖,东深供水改造工程获中国水利工程优质(大禹)奖、新中国成立60周年100项经典暨精品工程奖,监理的“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沁河渠道倒虹吸工程”项目获国家优质工程奖;河南华北水利水电勘察设计有限公司设计的膜结构海南三亚会展中心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设计的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毽球、陀螺、秋千等场地改造工程,得到竞赛组委会的表彰。
国际合作前景广阔。学校国际合作历史悠久,1958年起开始接收留学生,对口援建越南水利水电学院。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河南省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政策,更加注重国际合作交流,国际化办学迈上了新台阶。学校与80余所境外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法国尼斯大学、英国提赛德大学、韩国启明大学、俄罗斯乌拉尔联邦大学等世界高水平大学开展中外合作办学。2015、2016年先后入选“金砖国家网络大学”和“金砖国家大学联盟”中方创始成员高校,并成为“金砖国家网络大学”水资源与污染治理、能源两个领域的牵头高校。学校与俄罗斯乌拉尔联邦大学联合成立乌拉尔学院是金砖国家网络大学体系下第一个合作办学机构,于2018年正式招生,成为河南省教育对外开放的重大突破性成果;与马来西亚砂拉越科技大学联办的孔子学院获批,并在此基础上设立了学校首个境外办学机构-—华禹学院,标志着我校输出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境外办学实现了重大突破。学校加强国际科研合作,与俄罗斯乌拉尔联邦大学设立了金砖国家网络大学·金砖国家大学联盟水工程与能源研究中心,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交通大学联合设立了中俄高铁研究中心,与韩国仁荷大学共同设立了物流工程研究中心。
校园文化丰富多彩。学校重视大学生体育美育和文化生活,2015年组建了河南省第一支大学生赛艇队,获得20余项国际国内赛事奖项,赛艇运动成为学校特色体育运动的一个品牌;连续四届被评为“河南省艺术教育一类院校”,连续11届被评为“河南省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优秀组织单位”,连续五年获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河南赛区“优秀组织奖”,连续被评为全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单位、河南省首届“出彩中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节水文创大赛优秀组织单位”、“河南最具影响力社团高校”;荣获第三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中国机器人大赛一等奖、全国第六届工程训练综合能力大赛特等奖,第四届、第六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铜奖,第十三届、十四届“挑战杯”河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胜杯;校团委被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河南省学雷锋活动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2个团支部评为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组织申报的《凝聚榜样力量汇集青春能量—颂学瑞鹏主题教育活动》荣获河南省首届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新媒体中心荣获“河南省十佳豫青新媒体工作室”称号;艺术作品《孟瑞鹏》被评为第13届“红锣鼓”中国—东盟艺术教育成果展演“舞台艺术优秀作品”奖。
社会声望持续提升。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水利科技先进集体”“全国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单位”“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教育系统纪检监察先进单位”“河南省高校宣传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连续三届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并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标兵”“河南省文明校园标兵”。近年来,先后获得“最具就业竞争力的10张河南教育名片”“全国大学生就业最佳企业评选优秀组织高校”“全国毕业生就业50所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2008年起,河南省毕业生就业市场水利电力类分市场在学校设立;第三方权威性数据机构(麦可思)发布的2013年度《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和重点产业人才供应》报告中,学校位居河南省高校就业竞争力第一名;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参与调查的71所本科院校毕业生满意度测评中,学校排名第一;2016年被权威媒体评为“河南省最具就业竞争力的十佳典范高校”“河南省最具品牌影响力的典范高校”;2017年、2018年分别入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100强”第97位、第90位;学校被确定为“河南省首批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河南省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河南省大数据双创基地”,大学科技园获批为 “河南省大学科技园”,华水众创空间被评为“河南省众创空间”“郑州市创业孵化园”。
面向未来,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和治水兴国、护水靓国的责任担当,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坚持以高质量党建为统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新时代治水方针为遵循,以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水利水电事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开放活校”战略,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服务社会能力、文化传承创新能力和国际交流合作水平,加快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朝着建设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水利水电大学的发展目标奋力迈进,为新时代水利水电事业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西北农林是211工程的大学,水利水电专业一般,至于青岛理工二本类得院校,二者没有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