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业名称 | 年份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最低排名 |
|---|---|---|---|---|---|---|
| 日语(外语语种英语,日语) | 2020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608 | 12922 |
| 日语(外语语种:英语,日语) | 文科 | 589 | 2279 | |||
| 日语 | 2019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92 | 12626 |
| 文科 | 2282 | |||||
| 2018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601 | 12850 | |
| 文科 | 618 | 2320 | ||||
| 2017 | 文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87 | 2402 |
培养系统掌握日语基础知识、语言应用能力、日本国家文化和文学等相关知识的专业人才。本专业得到日本“协力”等组织在师资、资金、培养留学生等方面的支持,已建立日语专业专用语言实验室、学生图书室等。
主要课程:日语精读、听说、会话、写作、翻译、日本概况、日本文学、实务日语、日语语法、高级听力、日本文化、高级视听说等。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广西 | 日语(4年5500元/年) | 文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600 |
| 广东 | 日语(非定向)(办学地点:甘肃省兰州市) | 历史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95 |
| 福建 | 日语 | 历史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93 |
| 安徽 | 日语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617 |
| 内蒙古 | 日语 | 文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77 |
| 山西 | 日语 | 文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593 |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四川 | 日语(认同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加分项目,但分值最高20分) | 文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94 |
| 重庆 | 日语 | 历史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610 |
| 广西 | 日语(4500元/年) | 文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604 |
| 广东 | 日语(非定向)(外语语种英语+日语;办学地点:校本部)(语种要求:英语+日语) | 历史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602 |
| 湖南 | 日语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605 |
| 河南 | 翻译(只招英语,俄语,日语,法语语种考生。)(校本部) | 文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627 |
| 山东 | 日语 | 综合 | 普通类一段 | 普通类 | 597 |
| 福建 | 日语(语种:英语、日语) | 历史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98 |
| 安徽 | 日语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613 |
| 文科 | 631 | ||||
| 浙江 | 日语 | 综合 | 平行录取一段 | 普通类 | 644 |
| 江苏 | 日语(只招英语或日语考生) | 历史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86 |
| 辽宁 | 日语 | 历史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620 |
| 山西 | 翻译(外语语种英语、俄语、日语、法语) | 文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595 |
| 河北 | 日语 | 历史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606 |
| 天津 | 日语(校本部) | 综合 | 本科批A段 | 普通类 | 642 |
兰州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在国家高等教育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和良好声誉。现有城关、榆中2个校区,校园面积3544.32亩。
学校创建于1909年,始为甘肃法政学堂,是中国西北地区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高等学校。1928年,扩建为兰州中山大学。1946年,更名为国立兰州大学。新中国成立后,在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被确定为国家14所综合性大学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入选“211工程”“985工程”建设高校,2002年和2004年,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兰州医学院先后并入和回归兰州大学。2017年,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在11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坚守在西部、奋斗为国家,走出了在经济待发达地区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奋进之路,创造了化学“一门八院士”、地学“师生三代勇闯地球三极”、中科院“兰大军团”、隆基兰大合伙人等享誉国内外的“兰大现象”。
学校按照“兴文、厚理、拓工、精农、强医”的学科发展思路,着力构建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是我国首批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首批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高校。现有2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涵盖了12个学科门类,是具有学位授权自主审核高校之一。有2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8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化学、大气科学、生态学、草学4个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化学、物理学、材料科学、地球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数学、工程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和生态学、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物学、农业科学以及社会科学总论等1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学校坚持“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工作理念,构建引进、培养、稳定有机结合的工作机制。现有专、兼职教学科研人员2904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176人,副教授、副研究员799人。有研究生导师2105人;在站博士后245人;临床医学教授144人、副教授296人。有两院院士22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6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8人;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入选者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2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4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者10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8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18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6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含跨世纪)入选者129人;甘肃省拔尖领军人才12人;甘肃省领军人才165人;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9人;甘肃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28人、优秀青年文化人才12人;甘肃省飞天学者34人。
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勤奋、求实、进取”的优良学风,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不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我国首批设置文、理科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首批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高校,是我国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19所高校之一。现有本科生20146人,硕士研究生13297人,博士研究生3808人。有103个本科专业,1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有5个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37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42万余名校友以浓郁的家国情怀、独特的坚守奋斗,赢得了“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勤奋实干”的美誉。改革开放以来,毕业生荣膺两院院士、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者数量均名列全国高校前茅。
学校秉持“顶天立地”的科研观,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将地域的比较劣势转化为基于自然禀赋的比较优势,推动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升为国家战略甚至国际科学问题,在化学、大气科学、生态学、草学4个一流建设学科以及磁学、核学、细胞活动与逆境适应、青藏高原、冰川冻土、风沙治理、多肽药物、西部高发疾病、敦煌学、民族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亚问题、政府绩效治理、应急管理、区域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显著。围绕“一带一路”建设、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等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紧盯“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成立了一批创新研究机构,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现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4个,教育部创新团队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联合实验室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5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6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1个,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培育基地1个,国家民委“一带一路” 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1个。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世界44个国家和地区的258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牵头成立的“一带一路”高校联盟,成员总数达173个。在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格鲁吉亚建有3所孔子学院。与美国德雷塞尔大学合作举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教育合作办学项目。
学校第一医院、第二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急救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是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具有重要影响的医疗机构,在区域医疗和医学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口腔医院是三级甲等口腔专科医院。
面向未来,兰州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发扬“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校训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守奋斗,致力于在中国西部大地奏响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磅礴乐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般情况下:免费医学生、国家专项计划、艺术类招生计划安排在提前批,高校专项计划在提前批之后、一批之前,其它计划安排在重点第一批;最终以各省级招生部门计划公布的为准。
兰州大学本科招生网 http://zsb.lzu.edu.cn/,艺术类专业招生简章:http://zsb.lzu.edu.cn/yishulei/index.html。
华中师范大学位于九省通衢的湖北省武汉市,坐落在武昌南湖之滨的桂子山上,占地面积120余万平方米,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师范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教师教育“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首批列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是国家培养中、高等学校师资和其他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
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是在1903年创办的文华书院大学部(始于1871年创办的文华书院,1924年改名为华中大学)、1912年创办的中华大学、1949年创办的中原大学教育学院的基础上,1951年组建公立华中大学,1952年改制为华中高等师范学校,1953年定名为华中师范学院,1985年更名为华中师范大学,并由中原大学创始人之一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校名。1993年江泽民同志为学校九十周年校庆题词:“发展师范教育事业,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学校在百余年的发展中既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又汲取了外来文化的养分,更弘扬了革命文化教育的传统,形成了“忠诚博雅、朴实刚毅”的华师精神,为国家培养了30多万优秀人才。
学校下设28个教学科研单位,79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具备从本科生到硕士生、博士生及博士后,从全日制到成人教育的高等教育体系。目前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31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8500余人,研究生12000余人,国际学生1100余人。现有教职工3500余人,专任教师1905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297人,博士生导师352人,现有专兼职院士、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海外高层次人才工程入选者、“万人计划”入选者、“国家教学名师”、“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国家级人才65人。
学校拥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个,国家重点学科8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22个。中国语言文学和物理学等18个专业设有博士后流动站,2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8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72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18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
学校现有各类科研机构、实验室、研究院(所、中心)67个,其中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其他省部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5个。此外,学校拥有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其他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及重点研究基地15个。定期公开出版专业刊物26种。
学校努力体现“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的现代人才培养思想,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有机结合。学校现有国家文理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个(历史学、物理学),国家级特色专业1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7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6门,湖北省品牌专业17个,是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建设高校、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高校和教育部信息化试点高校。毕业生以过硬的思想素质、良好的业务素质以及全面的综合素质赢得了用人单位的青睐,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学校入选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2013年,教育部对学校进行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办学方向和办学质量得到充分肯定。2018年,“深度融合信息技术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重构与探索实践”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多年来,学校形成了“博学、博爱、博雅”的“三博”校园文化,近120个学生社团活跃其中,“创新杯科学文化节”“树人杯艺术文化节”“博雅大讲堂”“一二·九诗歌散文大赛”“桂苑之歌”等成为我校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武汉乃至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广阔舞台。学校实现了校园无线网络及学生宿舍空调全覆盖,图书馆馆藏面积46857平方米,藏书300余万册,并具有先进的“校园文献网络化管理与服务系统”,为学生学习生活提供了有力保障。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学术、科技和文化交流,先后与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法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学术联系,大批外籍专家和教师在校任教讲学。出国(境)研修、参加国际会议、开展合作科研的教师人数持续攀升。与国外大学共建四所孔子学院,积极选派汉语教师及志愿者赴国外开展汉语教学,传播中国语言与文化。大力推动学生的国际双向流动,每年选派大批学生赴国(境)外交流学习,在校长短期的国际学生来自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
目前,全体华中师大人正以昂扬的斗志,为早日将华中师范大学建成教师教育领先的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
学校设有学生资助中心,建立了完善的奖、助、贷体系。学校设有近40项奖助学金。师范专业的学生免除学费、住宿费,每月还发放400元的生活补贴,同时,每年还有近30%的师范生获得各类奖助学金,最高额度8000元。每年有70%左右的非师范专业学生可获得400-8000元不同标准的奖助学金。对家庭经济困难,无力缴纳学费、住宿费等费用的新生,学校设置了“绿色通道”,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然后给予不同类型的资助。凡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学生,经本人申请均可获得国家助学贷款。学校还设有1500多个勤工助学岗位,既可为学生提供生活保障,又可为学生提供锻炼、实践的平台。
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绿色通道”内容如下:
助学贷款基本政策:
助学贷款分为国家助学贷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两种。
● 国家助学贷款
国家助学贷款是指贷款人向借款人发放的、由中央财政或地方政府贴息,用于借款人在就读学校期间所需学费、住宿费的助学贷款。
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要求,我校与中国银行武汉市东湖支行签订了国家助学贷款协议,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开展顺利。自2004年国家助学贷款新机制实施以来,我校累计共有9721人次申请并获得了国家助学贷款,合同金额累计近1.5亿元。目前,凡是家庭经济困难且材料齐全的我校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学生均可获批国家助学贷款。
贷款额度:限于学费和住宿费贷款,每人每学年不超过6000元。
贷款期限:一般不超过10年,最长不超过借款学生毕业后六年,借款学生须在毕业后24个月内开始分期还款,六年内必须还清。
利息支付方式:学生在校期间的利息100%由财政补贴,毕业后的利息及罚息由其本人全额支付。
办理方式:学生进校后提交个人申请、父母身份证复印件、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或县级民政部门对其家庭经济情况的证明材料原件。(注:以上材料需在开学前做好准备)
●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指国家开发银行向符合条件的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发放的、在学生入学前户籍所在县(市、区)办理的助学贷款。全国大部分省份的金融机构已开办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业务。
贷款额度:每个借款人每年申请的总额原则上不超过6000元。
贷款期限:按全日制本专科学制加10年确定,最长不超过14年。
利息支付方式:学生在校期间的利息由财政贴息,毕业后的利息由学生和家长(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共同负担。
办理方式:符合贷款条件的学生与家长一起到户籍所在的县(市、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或其乡镇网点领取填写《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申请审批表》,并在当地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办理相关手续。
勤工助学基本情况
学校设有勤工助学办公室,专门负责普通本专科学生的勤工助学工作。目前,我校已有校内勤工助学岗位1500多个,每个岗位学生每月可获100-260元不等的酬金。凡我校家庭经济困难的普通本专科学生,经本人申请,院(系)推荐,考核合格均可获得勤工助学岗位。学校还积极开拓校外市场,每年可提供3000多个有保障的校外家教或兼职岗位。
2007年,学校成立了学生勤工助学委员会,它以“立足校园、回报社会、服务同学”为宗旨,主要是组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勤工助学和社会公益活动。该委员会下辖管理部、市场部、家教部、清洁部、报亭部、贷款部、志愿服务部、文印部、宣传部、调研部、爱心超市部、活动中心部等12个部门,为学生在勤工助学活动中搭建了一个“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全新平台,使我校勤工助学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
新生入学报到“绿色通道”
我校为新生报到开辟了“绿色通道”。对被录取入学,家庭经济困难,无力缴纳学费、住宿费和其他经批准收取的代收费(含只能部分缴清者),且持有家庭所在地乡镇(街道)以上政府所开贫困证明的新生,在其报到时我校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然后再根据核实后的情况,分别给予不同类型的资助,确保其均能顺利入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绿色通道”报到入学后,所欠的学费和住宿费将主要通过申请助学贷款解决。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工作和日语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社会工作和日语在湖北往年的录取分数线,社会工作就业前景和日语就业前景,社会工作专业介绍和日语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社会工作和日语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社会工作和日语录取分数线(湖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和日语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社会学和日语在湖北往年的录取分数线,社会学就业前景和日语就业前景,社会学专业介绍和日语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社会学和日语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社会学和日语录取分数线(湖北)文科年份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和日语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政治学与行政学和日语在湖北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政治学与行政学就业前景和日语就业前景,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介绍和日语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政治学与行政学和日语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

华中师范大学国际政治和日语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国际政治和日语在湖北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国际政治就业前景和日语就业前景,国际政治专业介绍和日语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国际政治和日语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国际政治和日语录取分数线(湖

华中师范大学法学(经济学交叉培养班)和日语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法学(经济学交叉培养班)和日语在湖北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法学(经济学交叉培养班)就业前景和日语就业前景,法学(经济学交叉培养班)专业介绍和日语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法学(经济学

华中师范大学法学和日语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法学和日语在湖北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法学就业前景和日语就业前景,法学专业介绍和日语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法学和日语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法学和日语录取分数线(湖北)文科年份法学日语(法

华中师范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和日语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国际经济与贸易和日语在湖北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国际经济与贸易就业前景和日语就业前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介绍和日语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国际经济与贸易和日语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

华中师范大学金融工程和日语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金融工程和日语在湖北往年的录取分数线,金融工程就业前景和日语就业前景,金融工程专业介绍和日语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金融工程和日语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金融工程和日语录取分数线(湖

华中师范大学经济学和日语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经济学和日语在湖北往年的录取分数线,经济学就业前景和日语就业前景,经济学专业介绍和日语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经济学和日语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经济学和日语录取分数线(湖北)文科年份

华中师范大学哲学和日语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哲学和日语在湖北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哲学就业前景和日语就业前景,哲学专业介绍和日语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哲学和日语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哲学和日语录取分数线(湖北)文科年份哲学日语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