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业名称 | 年份 | 类型 |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最高/最低分) |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最高/最低分) |
|---|---|---|---|---|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2021 | 物理类 | -/286(专科批) | /() |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2019 | 理科 | -/283(专科批) | -/280(专科批) |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2019 | 文科 | -/221(专科批) | -/280(专科批) |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2018 | 理科 | -/241(专科批) | -/251(专科批) |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2018 | 文科 | -/246(专科批) | -/266(专科批) |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2017 | 理科 | -/274(专科批) | -/228(专科批) |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2017 | 文科 | -/202(专科批) | -/223(专科批) |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新疆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理科 | 专科批 | 普通类 | 278 |
| 陕西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理科 | 专科批 | 普通类 | 246 |
| 四川 | 机电一体化技术(认同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加分项目,但分值最高20分) | 理科 | 专科批 | 普通类 | 270 |
| 江西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理科 | 专科批 | 普通类 | 343 |
| 安徽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理科 | 专科批 | 普通类 | 360 |
| 山西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理科 | 专科批 | 普通类 | 220 |
| 河北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物理类 | 专科批 | 普通类 | 358 |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始建于1958年9月,校名为“泰县农业中等技术学校”。1959年1月更名为“泰州市农业专科学校”;1961年9月更名为“江苏省泰州畜牧兽医学校”;1995年4月更名为“江苏省畜牧兽医学校”;2001年6月独立升格为“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3月更名为“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隶属于江苏省农业农村厅。
学校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乃至我国南方14个省(市、自治区)唯一以培养农牧科技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的高等院校,坐落在中共中央前总书记、原国家主席胡锦涛的出生地——江苏省泰州市,也是世界知名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的故乡。
2001年6月,学校升格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2005年,以“优秀”等级通过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首轮评估;2008年,被确定为“江苏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13年,以“优秀”等级通过“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建设项目验收;2018年,入选江苏省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成为江苏省8所卓越高职院校之一。2019年,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2016年3月20日,汪洋同志来校视察,对学院服务“三农”的办学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
学校面向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在校生16600余人,校园占地面积439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26.06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87亿元,已经形成以凤凰路校区为主体、以江苏现代畜牧科技园和江苏中药科技园为两翼的“一主两翼”办学格局;建有“四区四基地”产教深度融合育人平台,拥有国家实训基地3个和科技创新平台2个、省级科研平台21个、36个院内实训基地和700多个校外实训基地,在全国高职院校中唯一拥有国家级水禽基因库、省重点实验室、省科技创新团队和省协同创新(工程技术)中心的院校,信息化建设水平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
学校秉承“紧扣农牧产业链办学,紧密结合产学研育人,紧跟区域增长极发展”的办学理念,办学63年来,坚守“农”,紧扣“牧”,紧盯“特”,紧抓“新”,构建现代职教体系,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农牧专业特色优势更加凸显。围绕农牧产业链设置33个专业,与常州大学、金陵科技学院等高校联合开办“4+0”、“3+2”本科专业5个,牵头制订了国家高等职业学校农林牧渔专业目录和教学标准,畜牧兽医、动物医学、动物药学等10个专业领先全国,建有“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2个,省高职教育高水平专业群2个,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央财支持建设专业4个,国家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专业2个,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2个,江苏省品牌专业4个,江苏省特色专业3个,省级高水平骨干专业建设项目7个,教育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主持建设国家级教学资源库3个、涉农专业和涉农学生比例均超70%,是东南沿海地区乃至我国南方14个省(市、自治区)唯一以培养农牧类技术技能人才为主的高职院校。
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通过政策激励、外引内培、优化结构,师资队伍建设质量显著提高。现有专任教师622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275人,教授62人(二级教授6人、三级教授4人),正高职称教师数量在全国农业高职院校名列前茅,专任教师中硕士学位教师占比81.99%、“双师”素质教师占91.33%。获国家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个,黄炎培职业教育奖杰出校长奖1人,省水禽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1人和岗位科学家1人、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10人,省“333高层次人才”第二层次1名、第三层次24人,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对象2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培养对象60人、全国农业职教名师9人、江苏省教学名师1人、泰州市“311高层次人才工程”培养对象101人、泰州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8人,省级科技创新团队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我院人才竞争力在江苏高职院校排名第三,学院荣获“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高校”称号。
学校牢固树立“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科研促校”的发展理念,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将“科研”要素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创新实践了“工学研融合、产教创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赢得全国职教界广泛赞誉。近五年来,获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成果奖40多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入选全国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毕业生年终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自主创业率5%以上,学生在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省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4项,获省级优秀论文32项、优秀毕业设计团队11项,先后荣获全国首批创新创业50强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位列全国高职院校第一)、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
学校近三年科研课题到账经费达9990.74万元,承担了国家发改委“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科技部重点专项项目、农业部中央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国家种粮大省资助项目等重大项目,江苏省现代农业重大项目、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项,荣获省部级科技奖6项,主持并获国家三类新兽药证书2个。学校拥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创新团队负责人、基地主任共8名,依托产业技术体系培育推广畜禽新品种4个、养殖新技术新模式20余项,对接帮扶300多家企业、100多个科技示范村,培育科技示范户2000多户、科技示范带动户8000户,培训各类人员达11万人次。学校充分发挥现代农牧业科技创新优势,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2015年以来,连续获“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为带动全国现代农业特别是现代畜牧业发展起到了示范辐射作用,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百强示范基地”。入选“2019年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十大典型案例”,作为高职院校唯一代表在第二届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发展论坛上作经验交流。
学校积极服务“一带一路”战略,国际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国际化步伐持续加快。与58所国外高校、办学机构开展了职业技能培训、创新创业培训和教师互换、学生互换、联合办学、科研合作、留学生培养等合作。2012年以来,招收培养了来自24个国家的各类留学生684名,目前在籍留学生136人,学历留学生人数位列江苏省高职院校之首。建有省级全英文授课精品课程8门,引进了畜牧兽医、园林园艺等专业原版外文教材17部,与30余家境外企业建立起校企合作关系,“助企出海”中非农牧业实用技术人才培养项目获农业农村部立项,安哥拉海外分院正式挂牌成立。牵头成立了国际农牧业高等职业教育联盟并当选联盟理事长和秘书长单位。入选“农业部首批农业对外合作科技支撑与人才培训基地”,获评省“留学江苏培育学校”“来华留学生教育先进集体”,成为全国首家通过来华留学教育质量认证的高职院校,获“全国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高校”。
学校先后荣获“全国职教先进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全国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全国高职院校教学资源50强”"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示范校50强"“全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50强”“全国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江苏省文明校园”“江苏省和谐校园”“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先进单位”“江苏省职业技能大赛先进高校”“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高校”“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高校”“江苏省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江苏省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先进单位”“江苏省科技富民突出贡献单位”“江苏省教育宣传工作先进单位”“2019年度、2020年度地方普通高校综合考核第一等次”等荣誉称号。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牢牢把握党对学院工作的领导权,引导师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依托农业职业教育和倾情服务“三农”两个抓手;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维度,着力将学校建设成为红色精神的弘扬者、红色基因的传承者、红色旋律的唱响者,将教师锻造成为绿色教育的提供者、绿色科技的推行者、绿色文化的引领者,将学生培养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领跑者、乡村振兴的引领者、美丽中国的建设者,努力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校的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12年由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创办的我国第一所纺织专门学校,距今已有百余年办学历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江苏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学校于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独立升格为“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2006年取得了全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的成绩,2007年被确定为江苏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2008年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院校,2011年6月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成为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2014年5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学校更名为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被确定为江苏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单位。2019年,被认定为教育部“优质高等职业院校”,成功入选国家“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
学校坐落在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的江苏省南通市,处于上海1小时经济圈内,交通便捷,区位优势突出。学校占地面积710627平方米,建筑面积393541平方米。学校教学设施齐全,装备比较先进,教学手段科学,现代教育技术得到广泛运用,基本实现了图书的信息化和电子化。学校设有各类实验、实训室185个,其中企业投资设立并以企业命名的实验(实训)室12个,与企业共建、共享的生产性实训基地16个。拥有中央财政支持的现代纺织技术实训基地、国家级家纺设计师职业资格培训中心、教育部、财政部“网络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建设”项目职业院校分中心、中国纺织服装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江苏省先进纺织工程技术中心、江苏省家用纺织品与服装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江苏省风光互补发电研究技术研发中心、江苏省高端纺织产教深度融合集成平台、江苏省示范性实训基地、江苏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创新试验基地、江苏省智能网联汽车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江苏省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并与海门市人民政府共建海门滨海生产性实训基地。学校与华夏航空工程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南通航空培训中心,顺利获得中国民航总局CCAR147飞机维修培训资质和CCAR66飞机维修考点,是江苏省内唯一一所同时获得这两项资质的高职院校,学校和德国库卡集团合作建设了库卡机器人江苏应用与培训中心,是库卡集团华东地区技能人才定点培训单位。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万多名,是一所以工科为主体的综合性高校。现设有纺织服装学院、智能制造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航空与交通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等7个二级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张謇创新创业学院、基础教学部、体育部等教学机构。设置52个专业(方向),传统专业凸现品牌特色,新设专业贴近社会需求,拥有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1个、国家骨干专业7个、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4个、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专业2个、江苏省高水平专业群4个、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建设计划一期建设项目2个、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双证书试点”专业1个、1+X证书制度试点项目28个。学校现建有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5门、江苏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6门,入选“十三五”国家规划教材9部,立项江苏省重点教材20部。
学校着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理念先进、教学水平高、实践教学能力强、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学院现有专任教师403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约占35%,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约占74%;“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67.94%。拥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国家教学名师1人、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团队2个、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人、南通市教学名师9人、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4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14人,南通市“226工程”培养对象15人,江苏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39人、江苏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1个、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4个。此外,学院聘请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工程师、技术员、能工巧匠430多人作为兼职教师,构建一支由校外具有工程、管理实践经验的专家组成的,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使之成为学院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学校弘扬张謇“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职教思想,创新高职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积极与企业实行教学、科研、生产等方面优势资源的集成与整合,在办学方向、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师资培养、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全面合作。学校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大力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建设,积极为社会提供培训服务和技术服务,取得了可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学校积极响应教育部对口支援行动计划和江苏省对口支援苏北教育的号召,与新疆、甘肃等省内外高职院校和职教中心开展广泛合作。学校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与世界多所知名院校结成友好学校,多渠道、宽领域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全日制学历留学生规模稳中有升、质量逐年提高。非学历留学生层次丰富,欧洲本科院校学生、“一带一路”高校教师、中外企员工等纷纷选择来我校交换学习或我校选派教师赴境外对其进行培训。目前,学校正在新的历史形势,大力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全面提升办学的国际化水平和影响力。
学校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实行思想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职业素质“四位一体”的素质教育。学校积极开展“三风”建设,形成了优良的校风和学风。通过推行“学分制”、“弹性学制”、毕业生“双证书制”等制度和专业教师工作室等机制,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以就业为宗旨,积极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创新能力,多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省内领先地位,连续多年被评为“江苏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09年被评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15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典型经验高校。
学校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职业教育成绩显著,先后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纺织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等一系列荣誉称号。现已成为中国纺织服装职教集团理事长单位、江苏纺织服装职教集团理事长单位、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副会长单位、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单位。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江苏机电一体化技术录取分数线为323分(物理类)。南通科技职业学院江苏机电一体化技术录取分数线年份专业名称类型批次招生类型最低分最低位次2021机电一体化技术物理类专科批普通类机电一体化技术历史类专科批普通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