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业名称 | 年份 | 类型 |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最高/最低分) |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 (最高/最低分) |
|---|---|---|---|---|
| 现代物流管理(中外合作办学)(中英合作) | 2021 | 综合 | -/484(平行录取二段) | /() |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浙江 | 现代物流管理(跨境物流) | 综合 | 平行录取一段 | 普通类 | 506 |
| 云南 | 现代物流管理(跨境物流) | 理科 | 专科批 | 普通类 | 422 |
| 文科 | 488 | ||||
| 贵州 | 现代物流管理(跨境物流) | 理科 | 专科批 | 普通类 | 359 |
| 文科 | 458 | ||||
| 四川 | 现代物流管理(跨境物流)(认同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加分项目,但分值最高20分) | 理科 | 专科批 | 普通类 | 426 |
| 文科 | 455 | ||||
| 山东 | 现代物流管理(跨境物流) | 综合 | 普通类二段 | 普通类 | 451 |
| 江西 | 现代物流管理(跨境物流) | 文科 | 专科批 | 普通类 | 420 |
| 福建 | 现代物流管理(跨境物流) | 物理类 | 专科批 | 普通类 | 329 |
| 历史类 | 433 | ||||
| 安徽 | 现代物流管理(跨境物流)(6000元/年) | 理科 | 专科批 | 普通类 | 211 |
| 文科 | 495 |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浙江 | 现代物流管理(中外合作办学)(中英合作) | 综合 | 平行录取二段 | 普通类 | 484 |
| 陕西 | 现代物流管理 | 理科 | 专科批 | 普通类 | 368 |
| 广东 | 现代物流管理(非定向)(办学地点:浙江省杭州市)(培养跨境物流人才) | 物理类 | 专科批 | 普通类 | 431 |
| 历史类 | 416 |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面向物流等行业企业,培养掌握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够从事物流企业作业工作,具有职业发展生涯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职业岗位(群)
(1)物流业务操作岗位。
(2)物流商务开发岗位。
(3)物流信息技术岗位。
三、培养规格
1、基本素质
(1)掌握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理,了解国家路线、方针和政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具有遵纪守法的观念,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3)具有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精神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4)具有良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并取得山东省计算机文化基础证书;
(5)具有良好的英语应用能力,能阅读一般性的专业资料,并能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
2、专业技能与知识
培养综合型物流企业中,在各管理运营层面的职业岗位从事中、低层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基本观点和物流管理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从事物流市场调研与开发、仓储与配送、运输、国际物流管理的实际操作能力,成为在现代物流业领域中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山东 | 现代物流管理 | 综合 | 普通类二段 | 普通类 | 379 |
| 贵州 | 现代物流管理 | 文科 | 专科批 | 普通类 | 299 |
| 安徽 | 现代物流管理 | 文科 | 专科批 | 普通类 | 400 |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前身为浙江省物资学校,始创于1978年12月。2000年3月,筹建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2002年1月,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建立高等职业学校,由世界500强企业物产中大集团(原浙江省物资局)创办。2017年7月,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成建制划转给浙江省机电集团,组建浙江省职教集团。
学校秉持“立德为本、致用为宗、崇尚优化、追求卓越”的校训,系统构建服务供应链集成服务产业生态的全价值化、全体系化教育服务模式,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职业技术大学。学校下设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学院、汽车技术学院、商贸流通学院、数字信息技术学院、财会金融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文化艺术学院、梦想创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9个二级学院,以及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国企发展与管理学院。开设物流管理、报关与国际货运、电子商务、物联网应用技术、金融管理等34个专业,与浙江工商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财经大学共建物流管理、电子商务、汽车维修工程教育、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5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10300余人,其中本科生640余人。成人学历教育在读学生7200余人。
学校是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首批国家优秀骨干高职院校、教育部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全国首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立项建设单位、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教育部电子商务教学资源库项目主持单位、浙江省首批四年制高职人才培养试点院校,浙江省国际化特色校建设单位、浙江省智慧教育综合试点单位、浙江省首批5A级平安校园、浙江省高校实验室工作先进集体。拥有6个国家骨干专业,2个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1个国家级师资培训基地,1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3个省级教学团队,全国行指委委员11名,其中副主任2名。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入选教育部“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先行试点”,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先后荣获全国职教先进单位、教育部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全国模范职工之家、中央综治委首届平安校园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等荣誉。
学校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积极开展1+X人才培养与评价模式改革,与物产中大集团、联想集团、吉利集团、顺丰集团等行业引领性企业有着紧密的产学合作关系,着力打造以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体的供应链集成服务高水平专业群。建有6个中央财政支持专业,11个“十三五”省级优势、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3个中央财政专项支持的实训基地,1个省教育厅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建有34门省级以上精品课程,7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29本国家规划教材。2本教材分别获得全国教材建设奖一、二等奖,1门课程获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近三年来,学生在全国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一等奖10项,省级技能竞赛奖项393项。
学校推进以嵌入式产业学院为核心的产教融合模式改革,与浙江省国资委合作举办国资委党校,与物产中大集团、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合作举办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物产中大国际学院,构建多层次、系统化、多功能的战略性职业培训体系和国际教育体系。学院入围中国企业大学50强,排名第七,荣获“2019年度企业大学趋势引领奖”“中欧TOP20数字化学习卓越奖”,入选人社部专业技术人才和知识更新工程2020年高级研修项目计划1项,入选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
学校持续深化国际交流合作,依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联系中心(UNESCO-UNEVOC Centre)建在学校的优势,积极参与联合国职教政策框架多边磋商,与教育部共建“数字经济中外人文交流基地”,与新加坡管理发展学院、英国格拉斯哥城市学院和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理工学院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设立海外“丝路学院(鲁班工坊)”3所,在柬埔寨设立“浙经院-柬创院国际教育中心”,招收国际学生来校学习和进修,发起成立“一带一路”国际应用型人才培养协作联盟并担任秘书长单位,常年开展“一带一路”国家职教官员、师生的各类培训。
学校依托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先进的企业文化,培养“专能精、通能强、素质高”,依托智能技术赋能的智慧和谐职业人与和谐创业人。学校是全国首批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教育部职业教育文化素质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单位、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浙江省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先进集体、工信部工业文化研究院院长单位。与中华诗词学会合作成立中华诗词文化学院、中华诗教促进中心,建有陶瓷传承“嵇锡贵大师工作室”、非遗盘纸技艺“严美娟工作室”、“非遗包装设计工作室”。
近年来,学校文、理科招生分数名列全省同类高职前列,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8%以上。先后荣获全国普通高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高职院校就业质量50强”、浙江省招生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是全国首批国家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建设单位、全国高职高专创新创业教育协作会副会长单位、工信部首批校企协同就业创业创新示范实践基地建设单位、浙江省双创示范基地、浙江省普通高校示范性创业学院、省高校创业学院联盟副理事长单位。
学校建有国家首批示范职业技能鉴定所,是全国职工教育培训优秀示范点、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职工素质教育教学基地、优质省级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面向企事业单位、学校、社会团体等开展各类培训、鉴定、学历教育、咨询、考点组织等服务,年均开展各类培训服务25万余人天。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校)是2000年10月由原莱芜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莱芜广播电视大学和莱芜师范学校组建而成。2012年,莱芜市卫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整建制并入学校。学校坚持以“特色立校、质量强校、文化兴校”为办学方针,以“服务济南、辐射周边,工科为主、多科并举,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建设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高职院校”为办学定位,以“人人成才、人人就业”为人才培养目标。建校以来,累计为社会培养输送毕业生4.6万人。
学校占地1167亩,固定资产8.4亿元,仪器设备总值1.9亿元,馆藏图书101万册。现有教职员工780人,专任教师585人,博士、硕士502人,副高以上职称291人,教授、副教授269人(专任教师)。设有9个系、43个招生专业,面向13个省(自治区)招生,全日制在校生13300余人。学校是山东省首批技能型人才培养优秀特色名校,山东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立项建设单位,先后被评为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样板校、全国职业院校魅力校园、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山东省文明校园、山东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山东省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教育信息化示范单位、山东省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示范校、山东省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项目院校、山东省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优秀学院、山东省高校校园文明建设与德育工作双优学院。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线,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全力加强内涵建设,在校企合作、教育教学改革、专业(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创新、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学校坚持以高水平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充分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先后有3个党组织被授予“山东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山东高校科教兴鲁先锋基层党组织”,有3个党支部被评为省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市教育系统先进党支部,1个离退休党支部被授予“济南市作出突出成绩的离退休干部集体”。4人被评为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1人被评为山东省教育系统优秀党员;1人获全市优秀理论教育者,1人被评为“泉城老干部志愿者之星”,1人被评为市教育系统疫情防控工作担当作为好干部,4人被评为市教育系统优秀党员、出彩书记、优秀党务工作者。学校连续两轮被评为“第一书记先进工作单位”,2人获济南市优秀第一书记,2人被市委、市政府评为“攻坚克难好干部”。
学校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坚持思想引领、以文化人,加强学生思政教育,不断提升文化育人能力。建成了我市首家高职院校综合性党建思政教育阵地——“初心馆”和校园核心文化区——“明德园”,搭建了我省首家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政教育云平台,设立了8个校外红色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了思政课VR实践教学中心,形成了课上课下、室内室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立体式、全方位的思政教育新矩阵。先后有1人被授予“山东省高校思政课优秀骨干教师”称号,1人入选山东学校优秀思政课教师,1名教师入选“山东高校专业宣讲团”首批专家,1人被评为济南市优秀思政课教师。
学校积极创新与探索,在全国率先走出了一条“校企一体化办学”的新路子,受到教育部领导的高度评价。牵头组建了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一体化办学”创新联盟、机械行业i5智能制造职教集团、文物修复职业教育联盟等,现有国家级和省级骨干职业教育集团2个、教育部首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1个。文物修复职业教育联盟被列入国家《“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学校先后与中国重汽、中电科、青岛海尔等290多家企业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与企业共建了泰山钢铁学院、美斯坦福学院、齐鲁工匠工坊等特色二级学院,与北京中职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共建全国首家长者福祉学院,全力打造校企双元育人新模式。
学校扎实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入实施混合式教学改革,育人质量持续提升,学校被评为全国混合式教学改革示范校、2019年度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优秀学校。近年来,学生在国家级和省级各类大赛中共获奖1000余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28项、二等奖52项,省级特等奖7项、一等奖192项、二等奖274项。学校通过实施“五小创新基金”和“万名大学生百个创新项目”工程等措施,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持续提升。在全省大学生科技节系列比赛中获一等奖6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26项,在山东省互联网+大赛中获金奖1项、银奖1项、铜奖5项,在山东省黄炎培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中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在山东省“学创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特等奖1项,一、二等奖各2项。
学校以素质工程为抓手,深入实施“双师型教师培养、高层次人才引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教师素质提升”四大工程,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显著提高。现有1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7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涌现出1名全国优秀教师、1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2名山东省优秀教师,1名山东省高校十大师德标兵,5名山东省教学名师,3名山东省青年技能名师,2名齐鲁首席技师,4名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获得者,2名山东省劳动模范,1名黄炎培职业教育奖杰出教师;2人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荣登“全国好人榜”,1人获“山东省最美劳动者”称号,2人获评济南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成立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个,山东省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4个。近年来,教师在国家级、省级教师教学能力和技能大赛中获得国家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级一等奖7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项。
学校立足产业发展,优化专业布局,专业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持续增强。现有国家级教学资源库1个、国家骨干专业5个、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6项。建有省级高水平专业群2个、省级职业院校品牌专业群2个、省级特色专业和示范专业9个、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2个,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4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7门、省级精品课程29门,省成人教育(继续教育)数字化课程4门。建有教育部“AI+智慧学习”人工智能学院1个、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个、省级机械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校内专业实验实训室231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90个。牵头开发了3个专业的省级教学指导方案。
学校聚焦应用研发,积极搭建平台,研发成果丰硕,科研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建有2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山东省粉末冶金先进制造重点实验室,1个山东江河湿地生态研究院,5个省职业教育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1个省高等学校应用技术优质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碳化钛陶瓷工程技术研发中心,5个市级科研平台。近几年共承担省、市科研项目376项,累计争取科研经费近4600万元。有1项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4项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4项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成果已成功转化并投入生产。共获得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17项,市级科技进步奖13项;山东省社科成果奖9项,市级社科优秀成果奖45项。共获得国家专利830项,其中发明专利119项,市级专利奖5项。据《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年发布的“十三五”期间高职院校专利转让排名,学校实现专利转让率19%,全国第一。
学校不断拓宽服务渠道,社会服务能力逐步增强。先后被确定为教育部国家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工业互联网产业人才评测基地、全国优质省级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全国智能制造职业技能评价考试站、机械行业能力评价考试站、山东省文保类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山东省乡村旅游培训基地、济南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济南市技能培训机构等,每年开展各类社会培训近4万人日,完成职业技能考核3000余人次。成功申报为教育部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已获批37个1+X证书,参与试点学生4000余人。近年来,学校先后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300余项,技术服务到款420万元,技术服务创造的直接经济价值1560万元。
学校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国际化办学,推进高质量对外开放合作。与德国、朝鲜、泰国、韩国和中国台湾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多所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合作,开展中德汽车、中美护理两个中外合作办学专科教育项目,引进国际课程30门,国际证照2个。成立了中泰国际教育学院暨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海外分校,共同制定并发布了中泰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才培养方案,输出课程16门,2门课程获泰国教育部认证,是省内首家获得认证的高职院校。2021年牵头成立了东南亚职业教育境外办学联盟,校企携手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联盟案例入选亚洲教育论坛2021职业院校对外合作与交流优秀案例。与新优曼宁(山东)教育集团有限公司共建中德智能制造产业学院。
下一步,我们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科学谋划,精准发力,立足济南,服务全省,提升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和社会服务水平,为我市新时代现代化强省会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莱芜职院现代物流管理是公办专科(高职)专业。莱芜职院现代物流管理在山东省排名第20。山东省开设现代物流管理院校排名在前面的院校:青岛酒店学院、日职、山东商院、青职、威职、潍职院、烟职、东营职院、滨州职院、山科院、山东水利职院、山东交职院、淄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现代物流管理是公办专科(高职)专业。莱芜职业技术学院现代物流管理在山东省排名第20。山东省开设现代物流管理院校排名在前面的院校: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威海职业学院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贵州现代物流管理录取分数线为299分(文科)。莱芜职业技术学院贵州现代物流管理录取分数线年份专业名称类型批次招生类型最低分最低位次2021现代物流管理文科专科批普通类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介绍层次学制授予学位分类专科(高职)三年物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山东现代物流管理录取分数线为379分(综合)。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山东现代物流管理录取分数线年份专业名称类型批次招生类型最低分最低位次2021现代物流管理综合普通类二段普通类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介绍层次学制授予学位分类专科(高职)三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安徽现代物流管理录取分数线为400分(文科)。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安徽现代物流管理录取分数线年份专业名称类型批次招生类型最低分最低位次2021现代物流管理文科专科批普通类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介绍层次学制授予学位分类专科(高职)三年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