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高分 | 最低分 | 最低排名 | 省控线 | 专业组 | 选科要求 |
|---|---|---|---|---|---|---|---|---|
| 综合 | 本科批 | 普通类 | - | 597 | 8453 | 400 | (01) | 物理/历史(2选1) |
| 中外合作办学 | - | 527 | 19742 | (02) | 物理必选 |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学制 | 人数 | 专业组 | 选科要求 |
|---|---|---|---|---|---|---|---|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外合作办学)(50000元)(专业办学地点草堂校区) | 综合 | 本科批 | 普通类 | 四年 | 1 | (02) | 物理必选 |
| 建筑学(五年制)(6480元)(办学地点雁塔校区) | 五年 | 1 | (01) | 物理/历史(2选1) |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最低排名 | 专业组 | 选科要求 |
|---|---|---|---|---|---|---|---|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外合作办学)(50000元)(专业办学地点草堂校区)(中外合作办学) | 综合 | 本科批 | 中外合作办学 | 527 | 19742 | (02) | 物理必选 |
| 建筑学(五年制)(办学地点雁塔校区) | 普通类 | 597 | 8453 | (01) | 物理/历史(2选1) |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以及计算 机、网络与信息系统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良 好的综合素质,能胜任计算机科学研究、计算机系统设计、开发与应用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 养、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社会责任感强;
2.掌握从事本专业工作所需的数学(特别是离散数学)和其他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 定的经济学与管理学知识;
3.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理解本学科的基本概念、知识 结构、典型方法,建立数字化、算法、模块化与层次化等核心专业意识;
4.掌握计算学科的基本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一定的工程意识,并 具备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具有终身学习意识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和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
6.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具有创新意识,并具有技术创新和产品 创新的初步能力;
7.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重要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理解工程技术与信息技术 应用相关的伦理基本要求;
8.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9.具有一定的外语应用能力,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材料,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 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10.掌握体育运动的一般知识和基本方法,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主干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核心知识领域:离散结构、基本算法、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操作系统、计算机网 络、数据库系统、软件工程等。
核心课程示例(括号内为理论学时+实验或者习题课学时):
示例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40+48学时)、计算机导论(24+6学时)、集合论与图论(48学 时)、汇编语言程序设计(32+8学时)、电路44+16学时)、数理逻辑(32学时)、电子技术基础(32 +20学时)、数字逻辑设计(36+12学时)、数据结构与算法(40+24学时)、近世代数(32学时)、计 算机组成原理(48+60学时)、软件工程(48 +16学时)、形式语言与自动机(32学时)、数理逻辑 (32学时)、数据库系统(40+24学时)、操作系统(40+16学时)、计算机网络(36+30学时)、算法 设计与分析(32学时)、计算机体系结构(48学时)。
示例二:计算概论(72学时)、数据结构与算法(72学时)、数字逻辑设计(54学时)、集合论 与图论(54学时)、代数结构与组合数学(54学时)、数理逻辑(54学时)、微机原理(54学时)、计 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54学时)、电路分析原理(72学时)、数字集成电路(72学时)、信号与系统 (54学时)、微电子与电路基础(54学时)、电子线路(72学时)、算法设计与设计(72学时)、脑与 认知科学(36学时)、人工智能导论(54学时)、编译技术及实习(54+72学时)、操作系统及实 习(54+72学时)、微机实验(0+72学时)、程序设计实习(0+72学时)、数字逻辑电路实验(O+ 72学时)、数字逻辑设计实验(0+72学时)、电子线路实验(0+72学时)、基础电路实验(0+72 学时)。
示例三:电路分析基础(68学时)、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60+30学时)、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60+30学时)、信号与系统(68学时)、电路信号与系统实验(15 +15学时)、计算机导论(16学 时)、计算机通信与网络(56+20学时)、软件工程(30+16学时)、数据库系统(40 +12学时)、编译 原理(52+16学时)、人工智能(46学时)、操作系统(54+24学时)、程序设计基础(44+32学时)、 数据结构(54+24学时)、离散数学(一)(54学时)、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76+20学时)、微机 系统(50+20学时)、离散数学(二)(30学时)。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主要专业实验:程序设计实验、数据结构实验、计算机组成实验、操作系统实验、数据库实验、 计算机网络实验。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或理学学士。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学生确立“以人为本、尊重自然、注重人文、承启历史、回应时代、面向未来、回归本原”的理念。以建筑设计系列课程为主线,通过建筑理论、建筑历史、城市设计、艺术人文、工程技术、社会科学等方面课程的系统学习,以及“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系列实践环节的综合拓展,培养适应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综合素质高、具备建筑师职业素养,并富于创新意识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和专业领导者。
二、专业内容
建筑学专业以综合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基于“三平台、三阶段、二环节”的建筑学教育课程体系,强调专业教育的体系化和整体性。其中,以专业认知规律为依据,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三个教学平台,实现建筑学教育的三阶段目标:基础教育阶段——综合基础平台,围绕培养合格的大学生组织课程体系;专业基础教育阶段——专业基础平台,围绕培养具有良好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建筑人才组织课程体系;专业拓展与深化教育阶段——综合拓展平台,围绕培养具有自我学习能力和专业拓展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组织课程体系。三个阶段通过两个整合环节,从“综合——专业——在综合”,循序渐进,逐步提升专业教育的层级。在此过程中,强调以建筑设计理论和实践系列课程为主干,理论与实践并重,课程“主、辅、特”交叉,题目“长、短、快”结合,形成“分解递进、有机整合”的设计教学单元,以适应现代建筑学教育的规律。
三、毕业生主要就业去向
毕业生可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直至博士学位,或到各设计院、国家机关、学校、科研单位,从事设计、管理、教学、研究等工作。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熟悉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及计算机应用技术,面向系统兼顾应用,了解本学科及相关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能在国民经济相关领域从事计算机系统的软硬件开发,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分析、设计、系统集成、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与我校优势专业建筑、土木等学科交叉融合,形成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特色。本专业扎根西部、面向行业、面向全国,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目前,该专业教育除坚持基础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的教学和人才培养原则外,重点突出了该专业在计算机软件开发与软件外包、建筑信息化建设两个专业的方向特色化建设和发展。
二、专业内容
离散数学、程序设计基础、面向对象技术、数据结构、算法分析与设计、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编辑原理、软件工程、人工智能、计算机图形学、数字逻辑、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微机接口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嵌入式系统等。、学生在校期间主要的实践环节包括:程序设计实训、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接口技术课程设计、数据库大作业、单片机技术大作业、金工实习、认识与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三、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能在相关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公司工作,可从事计算机系统的软硬件开发,胜任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分析、设计、系统集成、管理等工作需要和各行业计算机应用和信息处理领域的技术研究工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西安,现有雁塔、草堂两个校区和一个科教产业园区。雁塔校区南眺驰名中外的唐代大雁塔,北临举世闻名的明代古城墙;草堂校区坐落于高新区草堂寺景区草寺东路,毗邻千年名刹草堂寺;华清科教产业园位于西安高新技术东开发区幸福林带南段,东依景色怡人的浐灞生态园;两校区和产业园区总占地3700余亩。
学校办学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最早可追溯到始建于1895年的天津北洋西学学堂,1956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时,由原东北工学院、西北工学院、青岛工学院和苏南工业专科学校的土木、建筑、市政系(科)整建制合并而成,积淀了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最早的一批土木、建筑、环境类系(科),时名西安建筑工程学院,是新中国西北地区第一所本科学制的建筑类高等学府,我国著名的土木、建筑“老八校”之一,原冶金工业部直属重点大学。1959年和1963年,学校先后易名为西安冶金学院、西安冶金建筑学院;1994年3月8日,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1998年,学校划转陕西省人民政府管理。现为“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项目”和“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实施院校、陕西省、教育部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共建高校。
经过并校60余年来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实力不断增强,已经成为一所以土木建筑、环境市政、材料冶金及其相关学科为特色,以工程技术学科为主体,工、管、艺、理、文、法、哲、经、教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学校被国际建筑师协会(UIA)授予"建筑教育特别贡献奖",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学校党委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学校是国务院首批获准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的单位。学校拥有原国家重点学科3个(结构工程、环境工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兼博士后流动站9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8个。博士点涉及工学、管理学2个学科门类,硕士点涉及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理学、法学、哲学、文学等7个学科门类,基本涵盖学校所有本科专业。在2016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5个学科为B+(全国前20%);材料科学与工程为B(全国前30%);管理科学与工程为B-(全国前40%);ESI全球排名中。工程学已进入前3‰,环境与生态学、材料科学两个学科进入前1%。
学校现有20个学院,65个本科专业,其中,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土木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工程管理、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环境设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文化产业管理、冶金工程、交通运输、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工商管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21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5个专业入选陕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筑学、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城乡规划、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功能材料11个专业相继通过国家专业评估认证。
学校拥有西部绿色建筑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级智库1个、1个国家级成果研究推广中心、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14个,3个甲级资质设计研究院。陕西省依托学校成立了"陕西循环经济工程技术院"、“陕西省新型城镇化和人居环境研究院”、“陕西省膜分离技术研究院”。
目前,在校各类学生总数36000余名,其中全日制本科生20000余名,研究生近9500余名,留学生200余名;专任教师1800余名。拥有在职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南非科学院院士1名、校友院士9名,国家教学名师1名,全国师德标兵1名,全国优秀教师4名、全国模范教师3名、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名,“万人计划”入选者6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入选者7名、入选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3人,国家评估认证委员会委员7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名、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名、在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者13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3名、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获准团队1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入选团队2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形成了一支阵容整齐、结构合理、素质优秀、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
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9项。累计获国家教学成果奖10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项,科学探索奖1项,获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在国家重大教育教学改革中,学校先后入选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学校、“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和“国家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平台和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实施院校”;入选“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和“工程硕士教育创新院校”;入选教育部首届“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学校学生在竞赛活动中屡创佳绩。在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金奖1项;在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特等奖1项,摘得全国“优胜杯”;在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获金奖3项,摘得全国“优胜杯”;在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获一等奖3项;在第27届国际建协UIA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中获全球最高奖;此外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英语竞赛、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大学生先进成图、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高校BIM毕业设计创新大赛、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金相技能大赛、三维数字化大赛等多项竞赛中屡获最高奖项。学校在2021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中位列第40位。
并校60余年来,学校扎根祖国西部,铸就了“传承文明、开创未来、育材兴国、科技富民”的办学宗旨,凝练了“自强、笃实、求源、创新”的校训,树立了“为人诚实、基础扎实、作风朴实、工作踏实”的优良校风。先后为国家建设输送了30万余名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材,成为国家土木建筑、环境市政及材料冶金类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
学校坚持贯彻“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学术立校,自强报国”的办学理念,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内涵发展,自强不息、奋发有为,为建设特色鲜明的国际知名、国内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
面向未来,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持“学术立校、自强报国”的办学理念,扎根西部,立足行业,求真务实,奋发有为,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丝路沿线学科门类最全、培养规模最大、学术水平最高的国际建筑科技新高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面向全国三十一个省(市、自治区)招生,除在上海市参加第二批本科录取外,其余各省均参加重点院校第一批本科录取。
详见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年本科招生章程。
同等对待

2021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吉林省招生专业:风景园林(学制5年)、冶金工程、土木工程、材料类(材料科学与工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功能材料、纳米材料与技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建筑学(学制5年)、化工与制药类(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

2021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辽宁省招生专业:城乡规划、环境工程、环境工程(卓越班)、交通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卓越班)、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中外合作办学)、建筑学、土木工程(卓越班)、土木工程(中外合作办学)、工程管

2021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内蒙古招生专业:材料类(包含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功能材料、纳米材料与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化工与制药类(包含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大数据管理与应用、金属材料工程、工程力学、给

2021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山西省招生专业:公共管理类(包含专业文化产业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公共事业管理)(办学地点草堂校区)、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办学地点草堂校区)、法学(办学地点草堂校区)、金属材料工程(办学地点草堂校区)、冶金工程(办学

2021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河北省招生专业: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土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卓越班)、土木工程(本硕分流培养)、工程管理(中外合作办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安全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人工智能、风景园林

2021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天津市招生专业:土木工程(中外合作办学)(草堂校区)、公共管理类(文化产业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公共事业管理)(草堂校区)、环境工程(草堂校区)、化工与制药类(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草堂校区)、建筑学(雁塔校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2021年北京各专业录取分数线: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综合录取分数线为395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2021年北京各专业录取分数线年份专业名称类型批次招生类型最低分最低位次2021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综合本科批普通类部分专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21年北京各专业录取分数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外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综合录取分数线为527分,建筑学(五年制)综合录取分数线为597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21年北京各专业录取分数线年份专业名称类型批次招生类型最

2021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北京市招生专业:建筑电气与智能化(20000元)等1个专业。2021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北京市录取分数线(供大家参考,如有与官方不一致,请以官方为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北京市录取分数线(202

2021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北京市招生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外合作办学)(50000元)(专业办学地点草堂校区)、建筑学(五年制)(6480元)(办学地点雁塔校区)等2个专业。2021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北京市录取分数线(供大家参考,如有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