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业名称 | 年份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最低排名 |
|---|---|---|---|---|---|---|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2019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645 | 10335 |
| 文科 | 611 | 1325 | ||||
| 2018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633 | 9225 | |
| 文科 | 602 | 1912 | ||||
| 2017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616 | 6779 | |
| 文科 | 606 | 966 |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四川 | 公共管理类(包含专业: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 | 文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605 |
| 广西 | 公共管理类(4440元/年,在江安校区办学,包含专业: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609 |
| 文科 | 625 | ||||
| 福建 | 公共管理类(含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 | 历史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609 |
| 江苏 | 公共管理类(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609 |
| 黑龙江 | 公共管理类(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 | 文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608 |
| 吉林 | 公共管理类(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 | 文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570 |
| 辽宁 | 公共管理类(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 | 历史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632 |
| 山西 | 公共管理类(包含专业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 | 理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602 |
| 文科 | 612 |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四川 | 公共管理类(包含专业: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618 |
| 文科 | 598 | ||||
| 新疆 | 公共管理类(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58 |
| 文科 | 571 | ||||
| 甘肃 | 公共管理类(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 | 理科 | 本科一批I段 | 普通类 | 557 |
| 文科 | 575 | ||||
| 陕西 | 公共管理类(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90 |
| 文科 | 609 | ||||
| 云南 | 公共管理类(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609 |
| 文科 | 627 | ||||
| 贵州 | 公共管理类(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69 |
| 文科 | 624 | ||||
| 海南 | 公共管理类(包含专业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 | 综合 | 本科批 | 普通类 | 701 |
| 广西 | 公共管理类(4400元/年,包含专业: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91 |
| 文科 | 604 | ||||
| 广东 | 公共管理类(非定向)(120206.人力资源管理+120402.行政管理+120403.劳动与社会保障)(办学地点:主校区)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612 |
| 历史类 | 603 | ||||
| 江西 | 公共管理类(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604 |
| 文科 | 621 | ||||
| 安徽 | 公共管理类(4400元/年;含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612 |
| 文科 | 628 | ||||
| 黑龙江 | 公共管理类(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 | 理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582 |
| 文科 | 592 | ||||
| 吉林 | 公共管理类(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 | 理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581 |
| 文科 | 569 | ||||
| 辽宁 | 公共管理类(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637 |
| 历史类 | 630 | ||||
| 山西 | 公共管理类(包含专业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 | 理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585 |
| 文科 | 596 | ||||
| 天津 | 公共管理类(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主校区) | 综合 | 本科批A段 | 普通类 | 648 |
岷峨挺秀,锦水含章。巍巍学府,德渥群芳。
四川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布局在中国西部的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四川大学地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天府之国”的成都,有望江、华西和江安三个校区,占地面积7050亩,校舍建筑面积269.4万平方米。校园环境幽雅、花木繁茂、碧草如茵、景色宜人,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四川大学由原四川大学、原成都科技大学、原华西医科大学三所全国重点大学经过两次合并而成。原四川大学起始于1896年四川总督鹿传霖奉光绪特旨创办的四川中西学堂,是西南地区最早的近代高等学校;原成都科技大学是新中国院系调整时组建的第一批多科型工科院校;原华西医科大学源于1910年由西方基督教会组织在成都创办的华西协合大学,是西南地区最早的西式大学和国内最早培养研究生的大学之一。1994年,原四川大学和原成都科技大学合并为四川联合大学,1998年更名为四川大学,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就两校合并为学校题词并寄予深切厚望。2000年,四川大学与原华西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四川大学。李岚清同志在考察新四川大学时说:“四川大学是我们改革最早的大学,对我国高校的改革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可以说是高校体制改革的先锋。”在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期间,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到四川大学视察慰问。2016年,李克强总理来校视察,勉励川大要为全国“双创”带头,多出世界一流学科。
四川大学承文翁之教,聚群贤英才。百余年来,学校先后汇聚了历史学家顾颉刚、文学家李劼人、美学家朱光潜、物理学家吴大猷、植物学家方文培、卫生学家陈志潜、数学家柯召等大师。历史上,吴玉章、张澜曾执掌校务,共和国开国元勋朱德、共和国主席杨尚昆、文坛巨匠郭沫若、人民作家巴金、一代英烈江竹筠(江姐)等曾在川大求学。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有64位是川大校友。
四川大学学科门类齐全,覆盖了文、理、工、医、经、管、法、史、哲、农、教、艺等12个门类,有35个学科型学院(系)及研究生院、海外教育学院等学院。我校为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7个,专业学位授权点38个,博士后流动站39个,国家重点学科46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45个,是国家首批工程博士培养单位。
四川大学大师云集,名师荟萃。截至2020年底,学校有专任教师4578人。学校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20人(其中双聘院士9人),四川大学杰出教授7人,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8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入选者64人 ;“973”首席科学家7人(9项);国家级教学名师15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负责人4人(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54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委托)及各类专项项目获得者61人(67项);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2人、“重点领域创新团队”3个。
四川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深厚的人文底蕴、扎实的办学基础和以校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校风“严谨、勤奋、求是、创新”为核心的川大精神。近年来,学校围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川大风格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确立了“以人为本,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现代大学办学理念,建立了“以院系为管理重心,以教师为办学主体,以学生为育人中心”的管理运行新机制,提出了“精英教育、质量为本、科教结合、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确立了培养“具有崇高理想信念、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强烈创新意识、宽广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持续推进“探究式—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成功举办8届“实践及国际课程周”,开展了“大川视界”学生海外访学计划。学校有全国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示范中心1个,国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及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9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9个、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1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9个。2003年以来,学校获批立项2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63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1个,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31项(其中特等奖1项)、国家级一流课程64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2门、精品资源共享课31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9门。2015年以来,学校共获得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13项,金奖数位居全国第五。学校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3.7万余人,硕博士研究生2.8万余人,外国留学生及港澳台学生近4500人。
四川大学科研实力雄厚,标志性成果不断涌现。学校现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应用数学中心1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5个,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0个、工程研究中心7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重点实验室4个、监管科学研究基地1个,省级科研基地等56个;国家高端智库培育单位1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区域与国别研究培育基地4个。2005年以来,学校共获国家科技三大奖64项。2020年,学校科研经费达30.80亿元。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学校先后编撰出版了《甲骨文字典》《汉语大字典》《全宋文》《中国道教史》《儒藏》等大型文化建设成果。
四川大学主动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服务社会能力不断增强。四川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是全国高校中最早设立的6家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之一。四川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国家最早批准的15个国家大学科技园之一,是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2016年,学校被批准成为首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之一、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学校是教育部推荐入选全国首批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单位的7个部属高校之一,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认定为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近年来,学校与国内近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多个地市和1万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共建了300多个校地企产学研平台。近5年来,学校承担了国内外企事业单位委托的技术开发、转让、许可、服务和咨询项目1.4万余项,一大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已成为相关行业的主导技术。2009年,学校被批准成为首批13个“全国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之一。学校设有4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预算管理医院,在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雅安芦山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伤员救治和新冠肺炎医疗救护、疫情防控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促进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华西医院组建的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四川)通过世界卫生组织认证,成为全球首支非军方III类国际应急医疗队(Type3 EMT)。华西口腔医院获批国家口腔医学中心,华西第二医院获批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华西远程医学网络成为中国最大规模远程医学教育与分级协同医疗体系,覆盖20个省市区、843家医疗机构,惠及5亿多人口。
四川大学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目前,学校不断深化与国(境)外高水平大学开展 “2+2”“3+1”“3+1+1”等模式的联合培养项目,与34个国家和地区的268所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与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和相关机构建立了四川大学九寨沟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究中心、四川大学中德能源研究中心、四川大学中英联合材料研究所、四川大学—意大利国家研究会国际多功能聚合物和生物材料合作研究中心、川大-牛津华西消化道肿瘤中心联合研究中心、四川大学欧洲研究中心等20余个国际高端科研合作平台。学校与香港理工大学共建了四川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与美国匹兹堡大学共建了四川大学匹兹堡学院。
四川大学现有纸本文献817万册、中外文文献数据库312个,收藏文物8.5万余件、动植物标本87万余件(份),各类档案约34万卷(其中珍贵历史档案9000余卷)。学校体育场馆设施齐全、设备先进。学校还建有分析测试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国家外语考试与出国留学人员培训机构以及成人继续教育学院等。
锦江黉门,弦歌铿锵。当前,四川大学已经确立了“全面推进学校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新的伟大事业”的宏伟目标。展望未来,学校将始终肩负集思想之大成、育国家之栋梁、开学术之先河、促科技之进步、引社会之方向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再谱中国现代大学继承与创造并进、光荣与梦想交织的辉煌篇章!
四川大学执行国家规定的加、降分政策,认可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加、降分以后形成的投档成绩,并作为录取和安排专业的成绩依据。
西南财经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也是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天府之国”成都,有光华、柳林两校区,辖地2300余亩。校园湖光柳影,芳草绿树,翩翩学者,蔚为大观,是著名的“园林式院校”,实乃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学校始于1925年在上海创建的光华大学。1938年,因抗战内迁建立光华大学成都分部。1952-1953年,先后汇聚西南地区17所院校的财经系科组建成四川财经学院,是建国之初全国高等院校分区布局的四所财经高校之一。1960年后历经分设、合并、更名等,于1978年恢复为四川财经学院。1979年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划归中国人民银行主管,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金融行业背景和出色的金融学科优势。1985年更名为西南财经大学,1997年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0年以独立建制划转教育部管理,2010年成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高校,2011年成为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2017年成为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
黄浦浣花风雨长,光华柳林谱华章。历经江流潮涌的时代变迁,西南财经大学始终与国家民族共命运,始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栉风沐雨、奋进超越,培育了“经世济民、孜孜以求”的大学精神,奠定了“开放包容、求是创新”的学术底蕴,培养了“治国兴邦、奉献社会”的栋梁之才,铸就了“兴学报国、民族担当”的历史丰碑。
学校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国际视野的财经领域的卓越人才。设有28个学院(中心)等教学单位,41个本科专业;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4600余人,其中普通全日制本科生15800余人,硕士研究生7900余人,博士研究生820余人。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已成为国家金融、经济、管理等部门高水平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本科生就业率达95.92%,国内外深造率40%,18万余名校友中涌现出一大批金融行业领军人物,被誉为“中国金融人才库”。
学校拥有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国家级法学教育实践基地、“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创新实践项目”基地等一批师资力量雄厚的教学与科研机构;拥有1个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学校主办的《经济学家》《财经科学》分别被评为全国高校社科名刊和精品期刊;创办英文学术期刊《Financial Innovation》成为近十年来国内第一本被SSCI收录的金融领域学术期刊;拥有馆藏丰富的现代化数字图书馆,也是目前西南地区最大的财经文献中心;设有西南地区高校唯一的货币类博物馆:货币金融博物馆。
学校不断强化学科发展战略引领,着力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学科生态体系。现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统计学、社会学、法学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9个专业学位授权点;拥有金融学、政治经济学、会计学和统计学4个国家重点学科,5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和统计学5个博士后流动站。应用经济学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经济学与商学”“社会科学总论”“工程学”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学科;工商管理通过EQUIS和中国高质量MBA双认证;中国大陆首家通过AACSB商科和会计双认证。2021泰晤士世界大学排名位居501—600,居国内同类院校首位。
学校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坚持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前沿相结合,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应用研究,产出一大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获批中宣部首批“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拥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金融研究中心”“金融安全与发展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金融安全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西财智库”等一批新型高端智库。加强对国家、行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着力打造国家“金融智库”和“西部财经智库”。发挥学科专业和人才优势,主动响应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积极开展对口帮扶工作,勇担大学社会责任。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在波澜壮阔的办学历程中,人文荟萃,名师云集。胡适、钱钟书、徐志摩、叶圣陶等大师在此传道讲学;谢霖、陈豹隐、汤象龙、许廷星、刘诗白等著名经济学家于此授业解惑。现有教职工2000余人,专任教师1300余人,其中,教授336余人、副教授567余人,博士生导师320余人,全职海归博士300余人,国家级人才113人,形成了海内外人才的“群聚效应”。
学校深入实施深度开放战略,高层次、宽领域、多渠道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已与世界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两百余所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及知名企业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获批3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开设全英文专业,培养设立学生出国(境)奖学金和“一带一路”国际学生奖学金。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美国道富银行共创共建国际风险数据分析联盟、金融风险研究中心、金融科技国际联合实验室。建有北马其顿圣基里尔·麦托迪大学孔子学院及四川首家“汉语国际推广成都基地”。品牌项目Global Academy暑期国际学术营影响力不断增强。众多诺贝尔奖获得者等知名学者先后做客我校与师生展开高层次、前沿性对话与研讨。
格致诚正、经世济民。全体西财人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学校第十三次和第十三届二次、三次党代会作出的决策部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根中国大地办社会主义大学,团结拼搏、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奋发有为,加快建设财经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光华校区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光华村街55号
邮编:610074
柳林校区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柳台大道555号
邮编:611130
学校深入推进发展型资助体系建设,坚持“筑梦、助学、铸人”相结合。学校承诺“不让一名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现有各类奖助学金50余项,资助覆盖面达到100%。
奖学金
国家奖学金;校外社会奖学金;学校各类奖学金
助学金
国家助学金;校外社会助学金;学校各类助学金
国家助学贷款
校园地助学贷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勤工助学
本科生校内勤工助学;研究生“三助”:助教、助研、助管
学费减免
孤残学生、特殊困难少数民族学生以及烈士子女和优抚家庭子女学费减免
学费补偿、贷款代偿
毕业生基层就业学费补偿,贷款代偿;服兵役学费资助
补助金
校级各项专项补助

西南财经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和数字媒体艺术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劳动与社会保障和数字媒体艺术在四川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劳动与社会保障就业前景和数字媒体艺术就业前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介绍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劳动与社会保障和数字

西南财经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和旅游管理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劳动与社会保障和旅游管理在四川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劳动与社会保障就业前景和旅游管理就业前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介绍和旅游管理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劳动与社会保障和旅游管理这二个专业,

西南财经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和电子商务(支付结算方向)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劳动与社会保障和电子商务(支付结算方向)在四川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劳动与社会保障就业前景和电子商务(支付结算方向)就业前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介绍和电子商务(支付结算方向

西南财经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和供应链管理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劳动与社会保障和供应链管理在四川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劳动与社会保障就业前景和供应链管理就业前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介绍和供应链管理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劳动与社会保障和供应链管理这

西南财经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和物流管理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劳动与社会保障和物流管理在四川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劳动与社会保障就业前景和物流管理就业前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介绍和物流管理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劳动与社会保障和物流管理这二个专业,

西南财经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和行政管理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劳动与社会保障和行政管理在四川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劳动与社会保障就业前景和行政管理就业前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介绍和行政管理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劳动与社会保障和行政管理这二个专业,

西南财经大学审计学(大数据方向)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审计学(大数据方向)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在四川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审计学(大数据方向)就业前景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就业前景,审计学(大数据方向)专业介绍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介绍等数据

西南财经大学财务管理(大数据方向)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财务管理(大数据方向)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在四川往年的录取分数线,财务管理(大数据方向)就业前景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就业前景,财务管理(大数据方向)专业介绍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介

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大数据方向)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会计学(大数据方向)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在四川往年的录取分数线,会计学(大数据方向)就业前景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就业前景,会计学(大数据方向)专业介绍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介绍等数据

学校地区专业年份批次类型分数西南财经大学四川劳动与社会保障2016一批文科599西南财经大学四川劳动与社会保障2016一批理科621学校地区专业年份批次类型分数西南财经大学四川劳动与社会保障2016一批理科621西南财经大学四川劳动与社会保障2016一批文科599西南财经大学四川劳动与社会保障2015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