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业名称 | 年份 | 类型 | 沈阳师范大学 (最高/最低分)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最高/最低分) |
|---|---|---|---|---|
| 旅游管理 | 2021 | 物理类 | -/513(本科批) | -/522(本科批) |
| 旅游管理 | 2021 | 历史类 | -/547(本科批) | -/565(本科批) |
| 旅游管理 | 2020 | 理科 | -/539(本科批) | -/519(本科批) |
| 旅游管理 | 2020 | 文科 | -/562(本科批) | -/519(本科批) |
| 旅游管理 | 2019 | 理科 | -/517(本科批) | -/519(本科批) |
| 旅游管理 | 2019 | 文科 | -/562(本科批) | -/519(本科批) |
| 旅游管理 | 2018 | 理科 | -/542(本科批) | -/535(本科批) |
| 旅游管理 | 2018 | 文科 | -/547(本科批) | -/546(本科批) |
| 旅游管理 | 2017 | 理科 | -/474(本科一批) | -/546(本科批) |
| 旅游管理 | 2017 | 文科 | -/518(本科一批) | -/515(本科一批) |
旅游管理专业是国家级“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点”、是辽宁省“省级本科教学示范专业”、“省级优势特色专业”、“省级应用型专业建设试点专业”、 “省级应用型专业转型示范专业”,并在2015年辽宁省高校专业综合评价中获评第一名。 旅游管理专业主要培养能够在大型旅游集团、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度假酒店及旅游综合网站等旅游业相关企事业单位和部门,胜任旅游经营管理、旅游产品开发、旅游规划等实际工作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有旅游学概论、中国旅游文化、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经济学、导游学原理、旅游规划学、饭店管理概论、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等。
毕业学分165学分,修业年限3至6年,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就业方向:在星级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点)、学校等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与服务、旅游教学培训等工作。
注:由于旅游管理及酒店管理专业实习、就业时行业对患乙肝病及病毒携带者、肺结核病及病毒携带者有具体要求,因此请考生报考时慎重选择。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辽宁 | 旅游管理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13 |
| 历史类 | 547 | ||||
| 四川 | 旅游管理(认同并全部执行四川省少数民族加分项目和分值)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487 |
| 文科 | 534 | ||||
| 广西 | 旅游管理(5200元/年) | 文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490 |
| 山东 | 旅游管理 | 综合 | 普通类一段 | 普通类 | 512 |
| 安徽 | 旅游管理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485 |
| 文科 | 558 | ||||
| 浙江 | 旅游管理 | 综合 | 平行录取一段 | 普通类 | 552 |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用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具备较高的现代管理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旅 游管理专业知识,具有人文素质、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能在各类 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及教育和研究机构等从事经营、管理、策划、咨询、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 复合型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旅游经营管理方 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分析和解决旅游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旅游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科学的学习与思维方法,具有运用旅游管理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3.熟悉我国关于旅游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4.了解国内外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 创新思维能力;
6.掌握创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7.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拥有较好的国际交流能力。
主干学科:工商管理、经济学。
核心课程: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市场营销、旅游心理学、酒店管理 概论、旅行社管理、旅游财务管理、现代服务业管理、旅游商务英语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旅游景区调查和旅游企事业单位专业实习。
主要专业实验:旅游管理信息化软件实验。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本专业为国家控制布点的专业】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湖南 | 旅游管理类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49 |
| 542 | |||||
| 旅游管理类(国家专项) | 512 | ||||
| 旅游管理类 | 历史类 | 553 | |||
| 549 | |||||
| 旅游管理类(国家专项) | 530 | ||||
| 四川 | 旅游管理类(包含专业: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51 |
| 旅游管理类(包含专业: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认同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加分项目,但分值最高20分) | 文科 | 552 | |||
| 重庆 | 旅游管理类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46 |
| 历史类 | 547 | ||||
| 海南 | 旅游管理类(包含专业市场营销、会计学、国际商务、人力资源管理、农林轻济管理包含专业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 | 综合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98 |
| 广西 | 旅游管理类(5000元/年,包含专业: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15 |
| 文科 | 552 | ||||
| 广东 | 旅游管理类(非定向)(120901.旅游管理+120902.酒店管理+120903.会展经济与管理)(办学地点:湖南省长沙市)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49 |
| 历史类 | 543 | ||||
| 河南 | 旅游管理类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58 |
| 文科 | 579 | ||||
| 山东 | 旅游管理类 | 综合 | 普通类一段 | 普通类 | 532 |
| 江西 | 旅游管理类(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51 |
| 文科 | 584 | ||||
| 福建 | 旅游管理类(含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49 |
| 历史类 | 546 | ||||
| 安徽 | 旅游管理类(5000元/年;含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 | 文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90 |
| 浙江 | 旅游管理类 | 综合 | 平行录取一段 | 普通类 | 566 |
| 辽宁 | 旅游管理类(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22 |
| 历史类 | 565 | ||||
| 内蒙古 | 旅游管理类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457 |
| 文科 | 515 | ||||
| 山西 | 旅游管理类(包含专业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 | 理科 | 本科一批B段 | 普通类 | 516 |
| 文科 | 549 | ||||
| 河北 | 旅游管理类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39 |
| 历史类 | 546 |
沈阳师范大学隶属辽宁省人民政府,始建于1951年,前身为东北教育学院,1953年更名为沈阳师范学院,是当时东北地区创办最早的两所本科师范院校之一。1965年更名为辽宁第一师范学院,1978年恢复沈阳师范学院校名。2000年,学校成功换建新校园,为学校事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2002年,辽宁省政府决定并经教育部批准,沈阳师范学院与辽宁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2021年,学校党委先后两次荣获辽宁省委“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2020年,学校进入“上海软科”全国最好大学排名200强;2021年,排名又有新跃升。
学校占地面积12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5万平方米。现有全日制本科生20272人,硕士研究生3670人,长短期留学生1100人。设有26个二级学院和19个校属馆、部、中心、研究所及附属机构。在黎巴嫩、约旦、乌克兰设有孔子学院共3所,在巴基斯坦开设网络中文课堂1个;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辽宁教育行政学院、辽宁省电化教育馆、辽宁古生物博物馆、辽宁省幼儿师资培训中心均设在我校。
学校现有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2243人,专任教师1348人,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34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576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67人。现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教学名师)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全国专业社会工作领军人才1人,省优秀专家5人,省“兴辽英才计划”29人(攀登学者3人、特聘教授1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领军人才1人、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人、教学名师2人、青年拔尖人才9人),省“四个一批”人才2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11人,省高校本科教学名师16人,省创新人才支持计划16人,省“兴辽英才计划”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13个。
学校形成了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协调发展的育人体系。现有本科专业77个,国家一流专业1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6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1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个、教育部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1个、教育部卓越中学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1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项。省级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31个、省级优势特色专业5个、省级大学生创业项目选育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2个、省级教学团队8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3个、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省级一流课程91门。学校是优秀应届本科生推免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单位,教育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教育部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基地,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京剧),文化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修研习培训基地,中国政府和孔子学院奖学金留学生接受单位、商务部援外培训承办基地。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9大学科,在2020年上海软科最好大学排名中进入TOP200,2021年又提升4个位次。现有硕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2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教育学学科入选辽宁省一流学科A类层次,建有3个国家二级学会,入选“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权威来源机构”。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教育学进入全国同学科前20-30%。教育硕士获批东北地区首批全国教育硕士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在全国首次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中,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获得B,位列辽宁第一、东北第二。
学校始终坚持科技创新理念,不断提高科研工作核心竞争力。学校现有省级及以上科技类创新平台24个,其中国际科技组织合作平台1个、省高校重大科技平台1个、重点实验室10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协同创新中心2个、校地校企研究院2个、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科技成果(知识产权)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1个、星创天地1个;省级及以上人文社科类创新平台38个,其中研究基地33个、校地校企研究院2个、新型智库3个;省级科研团队24个,其中创新团队13个、教育决策咨询研究团队2个、科技特派团8个、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团1个。学校近五年获批国家级项目207项,其中重大重点项目7项;获批省级以上政府奖97项,学校教师出版著作517部,授权专利30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7192篇。学校共发表6篇《自然》杂志学术论文和1篇《科学》杂志学术论文,在中国CNS论文排行榜100强,位居辽宁省第1位,全国第18位。
学校秉承开放办学和合作共赢的理念,创新机制、提质增效,拓展与世界高水平大学的深度合作。目前,与五大洲32个国家及地区的158所高校和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现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个,与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高校开展联合培养博士项目4个;设有黎巴嫩、约旦、乌克兰海外孔子学院3所和巴基斯坦网络中文课堂1个;部级国际科技组织合作平台1个,部级国别区域研究中心1个;是中国政府奖学金和孔子学院奖学金接受单位、商务部援外培训承办单位、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外派汉语师资岗前培训单位、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留学生管理分会副理事长单位、辽宁省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单位和来华分会会长单位、辽宁省来华留学示范建设高校、辽宁省孔子学院合作大学联盟副理事长单位、辽宁省政府外事交流员接收和派出单位、辽宁省“两岸大学生交流基地”。
面向未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的战略部署,深入实施“五大战略”,奋力推进“六大突破”,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争创特色一流为核心,以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努力打造一批全国一流的支柱性、标志性学科专业,服务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为建成优势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师范大学不懈奋斗。
沈阳师范大学隶属辽宁省人民政府,始建于1951年,前身为东北教育学院,1953年更名为沈阳师范学院,是当时东北地区创办最早的两所本科师范院校之一。1965年更名为辽宁第一师范学院,1978年恢复沈阳师范学院校名。2000年,学校成功换建新校园,为学校事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2002年,辽宁省政府决定并经教育部批准,沈阳师范学院与辽宁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沈阳师范大学。
学校占地面积12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5万平方米。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8525人,硕士研究生3541人,长短期留学生1100人。设有26个二级学院和19个校属馆、部、中心、研究所及附属机构。拥有我国在中东地区为数不多的两所孔子学院——黎巴嫩贝鲁特圣约瑟夫大学孔子学院和约旦安曼TAG孔子学院。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辽宁教育行政学院、辽宁省电化教育馆、辽宁省古生物博物馆、辽宁省幼儿师资培训中心均设在我校。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293人,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34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531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45人。现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省优秀专家6人,省“兴辽英才计划”攀登学者4人、特聘教授11人、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人、教学名师1人、青年拔尖人才9人、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95人,省高校本科教学名师26人,省创新人才支持计划38人。
学校形成了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协调发展的育人体系。现有本科专业77个,国家一流专业1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6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1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个、教育部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1个、教育部卓越中学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1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项。省级一流专业31个、省级优势特色专业5个、省级大学生创业项目选育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2个、省级教学团队8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3个、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省级精品课程91门。学校是优秀应届本科生推免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单位,教育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教育部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基地,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京剧),文化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修研习培训基地,中国政府和孔子学院奖学金留学生接受单位、商务部援外培训承办基地。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9大学科,在上海软科最好大学排名中进入TOP200。现有硕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2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教育学学科入选辽宁省一流学科A类层次,建有3个国家二级学会,入选“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权威来源机构”。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教育学进入全国同学科前20-30%。教育硕士获批东北地区首批全国教育硕士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在全国首次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中,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获得B,位列辽宁第一、东北第二。在2019年上海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榜中,教育学位居全国第25位,前18%,连续三年位居同学科辽宁第一;法学位居全国第39位,前19%,位居同学科辽宁第一。
学校始终坚持科技创新理念,不断提高科研工作核心竞争力。学校现有省级重大科技平台1个,部级国际科技组织合作平台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校地校企研究院4个,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省级科技成果(知识产权)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1个,省级星创天地1个,省级大学科技园1个,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32个,省级新型智库3个,校企联盟4个(盟主单位);省级创新团队13个,省级教育决策咨询研究团队2个,省级科技特派团6个,省级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团1个。学校近五年获批国家级项目169项,其中重大重点项目7项;获批省级以上政府奖93项,学校教师出版著作447部,授权专利284项,发表学术论文7192篇。学校共发表6篇《自然》杂志学术论文和1篇《科学》杂志学术论文,在中国CNS论文排行榜100强中,位居辽宁省第1,全国第18。
面向未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全省高校“双一流”建设推进会议精神,按照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的战略部署,深入实施“五大战略”,奋力推进“六大突破”,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争创特色一流为核心,以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努力打造一批全国一流的支柱性、标志性学科专业,服务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为建成优势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师范大学不懈奋斗。
(文中数据截止时间为2021年3月)
对加分、降低分数投档考生的处理
执行各省招考委关于加分、降分投档录取政策。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是湖南省人民政府、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湖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学校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沙,毗邻省政府,环境优雅,交通便利,校园面积1388亩,拥有一个占地7万多亩的实验林场(湖南北罗霄国家森林公园),校内各项公共服务设施齐全,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学校办学前身之一是1958年在长沙成立的湖南林学院。1963年,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陶铸同志的亲切关怀下,湖南林学院迁至广州与华南农学院(现华南农业大学)林学系合并,成立中南林学院。陶铸同志亲自为学校确定校址,勾画蓝图,并题写了校名。1970年,中南林学院与华南农学院合并,成立广东农林学院。1974年,学校从广州搬迁到湖南省溆浦县并更名为湖南林学院。1978年学校恢复中南林学院校名,直属原国家林业部管理。1981年学校迁往湖南省株洲市。2000年,原湖南林业学校和湖南林业技工学校并入中南林学院,学校转为湖南省和原国家林业部共建。2003年,湖南省农业机械研究所并入中南林学院,学校办学主体迁往长沙,实现了历史性回归。2005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年,学校与原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合并,组建成新的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学校设有研究生院和24个教学单位,现有79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一流专业12个、国家特色专业4个、省级一流专业26个。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6个,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国家特色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国家林草局重点(培育)学科5个、湖南省国内一流建设(培育)学科6个,自主设置交叉学科1个,农业科学、工程学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现有教职工2337人,具有高级职称的966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长江学者、万人计划、百千万人才、国家优青等国家级人才16人,第八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国家林业和草原科技创新人才、芙蓉学者、湖南省科技领军人才、湖南智库领军人才等94人,全国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4人,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省部级创新团队15个、省研究生优秀教学团队16个。
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3万余人,其中:本、专科学生2.5余万人,研究生4800余人。60多年来,学校为国家及地方输送了21万多名各类高素质专门人才,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校友,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拥有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建有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64个。图书馆建筑面积4.12万平方米,实体馆藏总量240.2万册(件);各类数据库总库60个,电子期刊5.1万种累计92万册,电子图书累计206.5万册。
近年来,学校主持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4项,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项。“十三五”以来,获全国创新争先奖1项、中国青年科技奖1项、湖南光召科技奖1项、湖南省科学技术团队奖1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9项,其他省部级科研奖励40项;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600余项,年均到账经费达1.1亿,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国家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优秀青年项目等国家级项目246项。获授权专利747件,其中,国际、国家发明专利512件。在SCI、EI、SSCI、CSSCI、CSCD及学校遴选的权威(重要)期刊发表论文175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96部。学校主办4种学术期刊。其中,《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刊,《经济林研究》《家具与室内装饰》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学校先后与25个国家(地区)的98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开展了中外合作办学、国际科研合作、联合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师资进修培训、学生联合培养、学生交换访学、专业实践及游学等多形式对外交流。与英国班戈大学联合举办了湖南省第一家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班戈学院。学校成立了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班戈大学联合研究中心,主导“一带一路”热带干旱经济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积极推动国际科技合作。“十三五”以来,学校累计共派出1181名各类学生赴国外(境外)交流学习,2021年学校国际学生共有112人,覆盖博士、硕士、本科和访学各层面,学历生比例达到84%。
建校60余年来,学校秉承“求是求新、树木树人”的校训和“包容、诚朴、坚毅、公允”的校风,栉风沐雨,百折不挠,砥砺前行,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立足新时代,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强林兴林为己任,贯彻学校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实施学校“三四五”发展战略,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教育国际化水平,确保学校位列省属高水平大学第一方阵,奋力建设国内一流、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资助育人
FINANCIAL ASSISTANCE
学校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文件精神,不断完善我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坚持“资助﹒育人”为根本,全方位开展我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扶工作,我校建立了国家助学贷款、奖助学金、勤工助学、困难补助、绿色通道、社会资助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支撑体系。学生资助体系基本内容如下:
国家助学贷款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无法通过自筹的方式解决在校期间的学费和住宿费的,可以申请办理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学生可以在户口所在地通过教育或资助部门与指定银行办理助学贷款,本、专科生每人每年最高不超过 8000 元;研究生每人每年最高不超过 12000 元。学生在读期间利息均由财政补贴,毕业后开始偿还贷款本息,贷款期限最长 22 年。
学费补偿贷款补偿
基层就业:我校应届毕业生到湖南省贫困地区基层单位就业且服务期3年(含3年)以上的,国家对其在校期间缴纳的学费进行一次性补偿。
应征入伍:我校学生 ( 包括在校生及 2013 届以后的毕业生 ) 应征入伍服兵役的,国家对其在校期间缴纳的学费进行一次性补偿。对获得的国家助学贷款实行代偿,退役后复学或入学的实行学费减免。自主就业退役士兵考入我校的,也将享受相应的学费资助。学校补偿贷款代偿标准为本科生每人每年最高不超过8000元,研究生每人每年最高不超过12000元,代偿年限按照国家规定的相应学制计算。
绿色通道
被我校录取入学的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可通过新生“绿色通道”先办理入学手续,暂时不缴纳学费,入学后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别采取申请国家奖助学金、勤工助学岗位、困难补助等多种形式予以资助。2020年我校有900余名家庭经济困难新生通过“绿色通道”顺利入学,并为部分家庭经济困难新生提供生活补助和爱心救助,解除其后顾之忧。
奖、助学金
学校设有国家、社会、学校各项奖学金。2020年度,我校本专科生共有2万余人次获得各类奖励、资助,奖助总金额约3000万余元。其中约1000人次获国家级奖学金。助学金现有国家、学校和社会面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专门设立的三种类别。2020年度发放国家助学金共2100万余元,资助标准分别为每人2200元/年、3300元/年、4400元/年,受助学生约7000人;社会捐助各项奖 ( 助 ) 学金约200 万余元,受助学生 900余人。实现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全覆盖。
勤工助学
学校设有校内固定勤工助学岗位200 余个 , 校外勤工助学岗位 2000 余个,校内勤工助学薪酬标准为 500 -1800 元 / 月。
困难补助
学校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设有困难补助,包括返乡车票补助、生活补助、雷锋超市购物卡、新生入学“爱心包”等。
资助咨询电话:0731-85623037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风景园林和旅游管理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风景园林和旅游管理在湖南往年的录取分数线,风景园林就业前景和旅游管理就业前景,风景园林专业介绍和旅游管理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风景园林和旅游管理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和旅游管理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和旅游管理在湖南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就业前景和旅游管理就业前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介绍和旅游管理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软件工程和旅游管理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软件工程和旅游管理在湖南往年的录取分数线,软件工程就业前景和旅游管理就业前景,软件工程专业介绍和旅游管理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软件工程和旅游管理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旅游管理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旅游管理在湖南往年的录取分数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就业前景和旅游管理就业前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介绍和旅游管理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和旅游管理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电子信息工程和旅游管理在湖南往年的录取分数线,电子信息工程就业前景和旅游管理就业前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介绍和旅游管理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电子信息工程和旅游管理这二个专业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英语和旅游管理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英语和旅游管理在湖南往年的录取分数线,英语就业前景和旅游管理就业前景,英语专业介绍和旅游管理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英语和旅游管理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英语和旅游管理录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汉语言文学和旅游管理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汉语言文学和旅游管理在湖南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汉语言文学就业前景和旅游管理就业前景,汉语言文学专业介绍和旅游管理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汉语言文学和旅游管理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法学和旅游管理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法学和旅游管理在湖南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法学就业前景和旅游管理就业前景,法学专业介绍和旅游管理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法学和旅游管理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法学和旅游管理录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和旅游管理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国际经济与贸易和旅游管理在湖南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国际经济与贸易就业前景和旅游管理就业前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介绍和旅游管理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国际经济与贸易和旅游管理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金融学和旅游管理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金融学和旅游管理在湖南往年的录取分数线,金融学就业前景和旅游管理就业前景,金融学专业介绍和旅游管理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金融学和旅游管理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金融学